古罗盘制作的传承人——吴水森
人物介绍:
吴水森生于1948年,是万安罗盘制作工艺的第七代传人,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品展柜中,珍藏着一只由吴水森的祖先吴鲁衡开办的罗经店生产的清代二十六层木质水罗经,早在1915年,“毓记”罗盘、日晷就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罗盘为传统地学仪器,是一种既能用于航海辨别方向又能用于城市乡村民居建筑占卜的传统工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延续和发展,包括航海罗盘、罗盘和日晷数种。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因其诞生、生产地为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末即销国内外。万安罗盘式样有上百种,精密度高。
创新产品使传统产品的生命得以延续,吴水森将罗盘制作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吉祥图案结合,采用圆雕、浮雕、镂雕、书法、国画等艺术手法,精致美观地再现了古罗盘的文化底蕴。
正文:
罗盘(又称罗经)是航海、航空、勘测、旅行和军事等不可缺失的利器。在现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中国传统风水先生们勘寻吉宅的法宝。罗盘源于中国的指南针,在工业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古法工艺生产的中国传统罗盘早已难觅其踪。然而,在中国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一户吴姓人家仍然世代用中国古法工艺制作传统中国式罗经。
早在300年前,吴氏家族的先祖吴鲁衡(1702-1760年)传袭了古法制作中国式罗经的工艺。他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在万安镇上创办了吴鲁衡罗经店。1915年,吴鲁衡第五、六代传人吴毓贤、吴慰苍共同制作的日规(即日晷,测定时刻的工具)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吴氏子孙世代传沿的“吴鲁衡”罗经,在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曲折后沿袭到今天,由吴氏第七代嫡系传人吴水森重新接续和发扬光大。
吴水森生于1949年,其父吴慰苍是“吴鲁衡”罗经制作的第六代传人。然而,就在吴水森12岁时,其父却突然因病离世,未及向他传授全套罗经制作技艺。“吴鲁衡”罗经制作向来只在家内传袭,而且传子不传女,但儿媳可以传袭。吴水森的母亲在长年帮助丈夫制作罗经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罗盘的整套制作技术。在以后的岁月里,吴水森读完了中学,之后又到矿山和工厂当工人,这期间经常有人求吴水森的母亲修理罗经,吴水森一边上学和工作,一边帮助母亲修理,同时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慢慢学会了罗经制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水森通过多年的研习,不但掌握了传统罗经制作的所有技艺,还通过刻苦钻研,恢复了“吴鲁衡”老店的部分传统产品。80年代末期,吴水森重新恢复了“吴鲁衡”罗经店,他成为名符其实的“吴鲁衡”罗经第七代传人。
在中国古代,罗盘是航海和堪舆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国式罗盘由指示方向的磁针和占测方向的占盘组成。指南针位于罗盘的中心,它的周围是占盘。占盘是由按同心圆次序布列若干层以一定规律和原理排列的术数字符构成的方位盘。此外,罗盘还分为天盘和地盘两部分,象征着天圆地方。
吴水森制作的传统罗盘古称“徽盘”,其父给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祖传制盘工艺资料,其中记载着完整的罗盘制作工艺流程和各种盘式图谱。“吴鲁衡”罗经老店曾经几度兴衰,吴水森在重新恢复“吴鲁衡”老店之后,完整的继承了“徽盘”的工艺特点,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等罗盘系列,另外还有各式日(月)晷和风水尺等。
吴水森并不满足上述成就,他始终有一个心愿:将北宋(960-1127)科学家沈括描述的缕悬式罗盘再现世人。缕悬式罗盘自明朝嘉靖(1522)后就已失传,距今已有400余年了。吴水森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5年制作出一台具有实用和工艺收藏等多种功能的缕悬式罗盘,经科学测试,其精确度与水罗盘相差无几,且有独到之处。缕悬式罗盘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式传统罗盘的一项缺憾。
“吴鲁衡”罗经店制作的罗盘要经过七道工序:首先是选材,即选用当地质地坚韧细密而又稀有的虎骨木或白果树作为基材,根据不同规格锯成罗盘毛坯,将坯料表面刨平;其二是车圆挖孔,即将坯料车成圆型,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第三道工序是分格,即依照不同型号、盘式的图谱,从同一圆心以长短不同的半径划圆周为横格,再按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刻直格;第四道是清盘,将已刻画的盘面填描墨色,并在清理干净后用细砂纸和木贼草磨光;第五道工序是书写盘面,制作者要按照祖传图谱用毛笔的蝇头小楷,依各种盘式书写分格的内容,此项工作不仅需要严谨细心,还要字体端正无误;第六道工序是上油,须用独特的工艺熬炼桐油,并要多次上油,其工艺要求远超于漆匠,油工好的罗盘可以使用上百年而依旧光洁清晰。
“吴鲁衡”罗盘的第七道工序是安装磁针,这是整个罗盘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序,也是完工之作。这项最关键的技术一般由店主亲自在秘室内单独操作。其过程首先是磁化钢针,即将钢针置于天然陨石上使其磁化,经此磁化的磁针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的性能。安装时要精密地测定针的重心,然后安在圆孔里且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指针自由转动。罗盘装毕磁针,封盖玻璃片,经包装后大功告成。
今天,“吴鲁衡”罗经老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采用圆雕、浮雕、镂雕和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等艺术手法,先后开发出金龟型、莲花八卦型、双龙戏珠型、首饰杯型等几十个罗盘系列品种。其产品成为旅游、考古、收藏的工具和艺术品。
现在,吴水森的儿子吴兆光已成为“吴鲁衡”罗经的第八代传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保护和资助。中国政府还于2011年7月2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吴水森因古法制作传统中国式罗经的技艺,于2009年被中国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子吴兆光也于其后获得安徽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古法生产的中国传统罗经已不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它已变为精美的工艺收藏品,由此它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坚守传统工艺还是为扩大生产使用现代工具工艺,这一矛盾成了吴氏父子今后不得不解决的难题。此外,制作罗盘的基材虎骨木、白果树必须生长年限在30年以上,目前又被列为国家保护树木而不能随意砍伐,因此材料紧缺成为又一难题。如今,古法制作传统罗盘的工艺已有了年轻的传承人,但今后能不能真正传袭下去,这也是吴水森父子始终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