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读懂“抱团养老”新闻的社会意义

2018-01-03 14:1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 畅

  来自一家都市媒体的消息说,家住浙江杭州的两位老人利用自家的农家别墅开始了“抱团养老”。目前,共有7户人家居住在这里,“互助互爱”并且“生活和谐”,甚至,这家媒体评价说“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

  有意思的是,之所以强调“首个成功案例”,是因为相关媒体关注过类似“不成功案例”。按照媒体的描述,这个“抱团养老”的人家有着“农家”别墅,就是位于农村,有鱼塘、菜地、果树和鸡鸭,简直就是一派田园风光,世外桃源。由于子女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的几位老人,于2017年7月开始“抱团养老”,显得十分“成功”。有舆论调侃说:“这件事只能算初步成功”,因为“时间太短”,“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

  目前,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的人口增多,银发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养老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随之而来的社保、医疗等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在政府和社会机构出面建设养老中心之外,民间能够自发地进行实践和尝试,也就成为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因素。尤其是熟人之间的“抱团养老”,一些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在颐养天年的时候,能够自发地居住在一起,更加显得“其乐融融”。而有人发起,进行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的筛选之后,陌生人也可以走到一起“抱团养老”,则成为另一种尝试。

  不管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群体”,这样自发组织的“抱团养老”具有松散性和不确定性,时间长了,难免有习惯和性格、行为、言语上的“磕磕绊绊”,一点小矛盾,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就会让这样的松散群体瞬间分崩离析。

  当前,老人居家养老的弊端和局限已经被社会舆论广泛认识,儿女多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难以形成比较稳定温暖的家居生活,很多独居的老人变成了“空巢守候者”。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热衷于兴建养老院所、老年公寓等设施,让老人集中起来生活,可以提供餐饮、卫生、医疗等方面的照顾,但这些养老机构,条件好的收费较高、门槛较高,难于入住,条件简陋的老人又不愿意去。

  而且,在温饱逐渐解决,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很多老人并不发愁吃穿,而是困扰于精神的孤独,甚至产生更深层次的精神疾病。因此看来,“抱团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生活孤独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舆论担心,这样自发的“抱团养老”,面临着医疗保障不足、发生纠纷难以解决的难题,其实,这是所有离开自己家庭、走向社会养老的老人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只要有政府和社会机构兴建老年公寓的经验做补充,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村自治组织和社区对于老人的生活指导和适当管理,充分考虑到老人们的医疗需求,就会给予“抱团养老”的尝试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从杭州的最新“抱团养老”案例可以看出,发起的老人具有很大面积的住房和接待能力,并且在“挑选”前来居住的老人方面“比较严格”,在卫生、收费等方面有比较细致的约定,但这些,并不是这一案例能够持续下去的理由。比起这一模式,人们似乎更看好“熟人抱团”的趋势,毕竟,陌生人之间的考验和磨合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更具有未知性。而熟人之间,往往是几十年时光沉淀下来、相濡以沫的朋友、同事、战友,具有人生情谊和生活磨炼的稳定性,往往相知相伴、携手终老,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优势,值得进一步鼓励推广和认真尝试。

  在银发浪潮和老年社会特点越来越突出的当下,鼓励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尝试,应该是社会各方支持“抱团养老”的最朴素的出发点。让老年人生活衣食无忧的同时,怎样让他们感受温暖、减少孤独感,又是“抱团养老”的最重要的启示。读懂这些简单的道理,进一步了解老年生活的趋势性影响,我们就读懂了“抱团养老”新闻的社会意义。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