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脱贫记
贵州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仅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全省减贫人口就达到656万。尽管如此,全省仍有372.2万贫困人口亟待走出困境。地方政府计划2017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如何让如此庞大的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的贫困村实地采访。
穷则思变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曾经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人民币,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村里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
塘约村村民张福友家里兄弟3人,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却难以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人。1998年,34岁的张福友被迫离开塘约村外出务工。
村民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10余年间,张福友在浙江一带打工,都是做些零碎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2010年,46岁的张福友实在干不动太多的体力活,再加上漂泊10余年思家心切,他回到了塘约村。
村子还是那个老样子,天依旧很蓝,村里有些土地流转给别人在种,有些已经撂荒。通往田间的道路年久失修,长满了荒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田淹了,路也毁了。张福友回忆说,面对被洪水洗劫的家乡,村民感到的只有绝望。
一个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的贫困村,一场大雨把农户冲得一贫如洗,一穷到底。然而“穷则思变”让塘约村发生了变化。
抱团发展
村支书左文学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和阅读经典名著的文化人,在村子陷入一片废墟的当口,他敏锐地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要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
2014年6月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塘约村下辖的十个自然村寨的村民代表,集中到塘约村本部开大会。左文学向大家介绍了为什么要办合作社,以及要办怎样的合作社。
左文学说:“把土地集中后就能统一规划,组建农业生产、养殖、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将来发展成专业公司。妇女也要组织起来,男女都可以在各专业队上班,按月领取工资。村民入股到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可以按每亩一年的约定价格领取资产性底线收入,年底还能分红。”
左文学还强调,加入合作社不是行政命令,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前提是必须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自愿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也就是用土地入股到合作社。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实现了从二类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嬗变
让左文学没有想到的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村民恢复生产发展的心如此迫切,参会代表86人,全票通过。塘约村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
张福友说,自己家里有3亩多地都交给了村合作社集体管理,相当于用土地入股,年底可以取得一定的分红。现在,他和妻子就在村子里打工,合作社各项建设急需人手,他帮工一天的收入是150元。妻子做些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这样一年下来,初步估算全家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可比出门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顾的上,夫妻两人也不用两地分居了,收益也有保障。”今儿不忙,张福友在广场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跟记者说。
谈到土地入股,基础是土地确权流转,然而这可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对村民承包的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存档、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最后由政府颁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简称“土地确权”。
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把村集体经济的土地包产到户到每个农户手里耕种。这一办法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生产率。然而,随着3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需要了。塘约村就是通过把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使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化发展。
七权同确
在塘约村,更为可贵的是实施了“七权同确”,就是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进行精准确权,也推动了农村产权改革。
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山林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正在逐步开发林下养鸡,计划养殖200万羽生态鸡。从前大集体时搞的小水利工程确权后,合作社正在筹建完全无污染的山泉水厂,将主要安排妇女就业。合作社还在建设集中圈养的现代养猪场,配建大型化粪池,水肥一体化系统解决有机肥的问题,并配套了600亩蔬菜基地。
经过近3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覆盖了全村约90%的农户,“七权同确”后集中全村土地4200多亩,适合发展规模种植。目前,塘约村有羊肚菌基地100余亩,莲藕种植1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300余亩。其收益部分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照3:3:4进行利润分成。
2016年,山东省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了70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以470万元作为技术入股塘约村的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这个占地3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据悉,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把村民调动起来
合作社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以前靠传统农业为生,如今合作社不仅有农业生产团队搞种植业和养植业,还有运输公司、建筑公司以及水务管理公司等等。村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选择参加哪个专业生产队或者加入哪个公司。专业队由大家选举队长,报村委认定。全村四个农业生产种植组80多人,领导人称班长,四个种植组季节性用工如采摘时可用到300多人。农业队的主力军是妇女,人数占到八成。一个妇女在水田劳作一天100元报酬,作旱地一天80元。一个月四个休息日,最低月工资也要2000多元。
45岁的罗光辉被选为种地班长。他重视精耕细作,还把工厂里的标准化生产运用到农地里。在他的带领下,一亩地产出辣椒七八千斤,一斤辣椒卖一块二,就达到万元了。之后还能种一季小白菜,一亩收获三四千元。
以妇女为主力的农业队把撂荒地全种上果蔬、苗木
每个班组都有年固定产值,以保障团队支付基本工资。罗光辉的年薪是5万,完不成预定产值扣年薪;超过部分30%归他本人,70%归合作社,用于年终全社分红,其中40%归农户,30%归合作社,20%提留公积金,还有10%用于村委会办公支出。
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包产到户时,全村撂荒地多达30%,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以妇女为主力的农业团队就把撂荒地全种上了,其中种植了精品水果1250亩,浅水莲藕150亩,绿化苗木612亩,还建成400亩用农家肥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专供城里的学校食堂。农民再不用挑着担子去市场卖菜,与买家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了。
合作社组建的建筑队,主工每天工资300元,副工120-150元。现在建筑总队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涉及水泥工、粉刷工、石匠、水电安装和室内装潢等,妇女近百人。
运输队有40多人,六成以上是打工回来的。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出面担保给农民贷款,没车的可以用贷款买大货车或中型车。现在运输队有四五十辆车,开大型车每月收入3万元左右,开中型车也有1万多元,没出车的日子还可以做别的工。
随着塘约村的村民以土地入股,以技艺创业,从农民变成了股东。村合作社为当地的贫困户、返乡农民工等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据统计,近两年来,塘约村外出务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了50多人。
记者走在塘约村红色的小楼间,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塘约书屋、京东电商点和金融服务中心是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没想到这个中国西南的小村子里,不仅有爱好读书的村民,也有积极利用全国电商平台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的村民。
随着塘约村农民的闲置土地资源被盘活,农民真正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村合作社的发展建设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202145元,全村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让村民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实现了从二类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华丽嬗变。
在贵州,像塘约村这样村民集体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发展的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也成为全国扶贫攻坚过程中贵州的独特经验,在2016年底,被写入中央文件,鼓励在全国推广,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这些举措不仅盘活了闲置多年的撂荒土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还让外出务工的农民重返家园,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开辟了从贫困到逐步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