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到沙漠种菜去

2017-07-04 17:18: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李 媛

  “大家快来尝尝我们刚刚种植成功的新品种。”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大棚,瓜藤、果叶构成的满眼绿色和外面的茫茫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育师刘雪芹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她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草莓……别看这些蔬菜个头不大,但香气四溢,甜度很高。刘雪芹说这正是沙漠蔬菜的特点。

  恩格贝,地处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段,蒙古语的含义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破坏,土地逐渐荒漠化。近年来,恩格贝大力发展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理念的沙产业,将荒漠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沙产业、草产业,曾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漠戈壁并非绝对“不毛”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这位科学泰斗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实现这一“神话”的途径是发展沙产业。

刘雪芹在试验基地查看西瓜长势

  钱学森做出这个预言的理由十分独特: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传统农业时代的人们潜心于东部南部的农田,通过精耕细作养育了一个民族。新型农业—21世纪的大农业必须开拓新路子,转移战略核心,潜心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沙漠戈壁,沙漠戈壁的原始状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映衬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钱学森将这一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自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以来,沙产业、草产业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涌动起一股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热潮。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还为中国生态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沙产业的一个典范。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农牧林水局局长任学军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靠近沙漠边缘,种植空间相对较小,但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最好的品种和技术指导,做好沙产业、新能源的试验示范,将天然有机果蔬推向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百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80后农技师和她的“神奇”种子

  恩格贝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2009年正式投产。也就是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山东女孩刘雪芹来到了恩格贝,开始了她的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作物、新品种蔬果栽培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如今,走在田间地头,大棚里的每一苗株刘雪芹都了如指掌。“这棵是今年刚种的,长势还不错,因为所有的种植技术都是成熟的,今年只不过是换了个品种。”刘雪芹拨弄着一条已经有拇指粗的黄瓜说。

  刘雪芹所说的新品种来路不凡,这些新品种子都是经过太空育种,经过人工筛选出基因突变良好,拥有优秀抗逆性的种子。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跟转基因是两个概念。太空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过程。这与自然变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太空育种只是将植物DNA打乱重排,并没有导入其他外来基因,所以与转基因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太空育种还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这都是普通种子所不具有的。

  为了更好利用恩格贝充足的阳光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的天气特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造了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式的暖棚。不仅保温效果显著,而且采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60%。“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正是沙产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刘雪芹每天上、下午都要去试验基地观察记载苗情,无论是冒着荒漠戈壁40度的高温酷暑,还是踏着北疆大地几十厘米厚的皑皑白雪,从未间断。面对名目繁多的新作物品种,五花八门病虫草害复杂情况,层出不穷的新生物技术,刘雪芹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向专家、老乡请教,8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沙漠试种育种经验。

  如今,在刘雪芹的精心照顾下,在实验基地无污染环境下生产出的美味蔬菜、瓜果已成为恩格贝阳光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刘雪芹说下一步他们将要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成熟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根据目前的试种情况来看,以番茄为例,一亩地能产近1万斤果实,一年可以两茬,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人民币左右。”据了解,实验基地出品的果蔬产品因为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它们不但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餐桌,有些明星产品还远销到香港等地区。

 

  恩格贝“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目前,恩格贝日光温室共有120栋,可生产面积为147亩。其中半地下式暖棚27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2亩,可以全年进行生产利用;拱棚93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1亩。已经试种成功了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迷你冬瓜、航天玉米、小甜瓜、西红柿等多个航天品种。

  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诸多项目之一。它与恩格贝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共同组成了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代表项目。

  恩格贝深受沙产业影响,理论研究也走在前沿。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暨胡锦涛总书记发表沙产业重要谈话三周年理论研讨会”、“第一届恩格贝生态论坛”、“俄罗斯科学家佐恩院士专题报告会”、“全国防沙治沙 沙产业协会联席会议”等理论研讨会。

  将沙漠化防治寓于开发利用之中,以产业化思路经营沙漠,恩格贝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其在干旱荒漠中成长起来的“工厂化”的未来农业,更是为人类开发利用荒漠带来光明前景。多年来,恩格贝人实践着“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真实故事。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