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 建构时代华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

2017-07-04 16:39: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夏一璞

  96年前的7月,一艘启航于漆黑深夜里的红船,乘着新思想的浪潮,在孕育着希望的南湖水面上乘风破浪,迎着旭日不断前行。96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艘红船发展壮大为坚强无比的巨轮,带领并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驶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这条航路收获希望,也承载艰辛;走向光明,也不免风浪侵袭。在这96年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保持创新的理论勇气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科学论断,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形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从严管党治党、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构成了一个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创新回答与科学建构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与思想理念上的超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什么是治国理政、要达成什么样的治国理政以及怎样实施治国理政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原油田党员正在开展新党员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学习等系列活动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角度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贫穷落后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论断将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前提到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科学判断,实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整体画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奠定了跨越世纪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信,同时也反映了加大自身建设的决心。从严治党贯穿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过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且将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提,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从严治党”发展到“全面从严治党”,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项建设全面包含于党的建设整体运行之中,在理论上创新回答了党要管党,如何管党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党建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带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视野,并给予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回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精心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尤其是科学研判和积极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把科学发展观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发展观念,将其上升至理念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形成了由主旨理念、宏伟目标、价值取向、发展方略、基本思路等各要素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立在对优良历史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虚怀若谷,孜孜不倦地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始终以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为指引,准确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坐标和历史使命。

  首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和把握当前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对科学指导的一以贯之,方能产生科学的创新;科学的创新源于对科学指导思想的理论自信。

  第二,中国共产党善于继承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在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延续、演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里提到的,“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离不开对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三,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与战略始终围绕着当代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主题、中国人民的现实关切,其思想的生命力与科学性源于对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需求的回应。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制度自信。

  第四,选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体现了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也决定了民心向背。正确的道路选择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种强大的道路自信的支持与鼓舞下,中国共产党以包容的气度认真研究、分析、吸纳、借鉴当代世界所有对中国有益的文明成果,丰富发展了治国理政新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的先进性、科学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等的提出,为世界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正确评价,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准确定位发展坐标与历史使命

  每个时期的治国理政都有这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每个有所作为的人民领袖都有其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辩证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实践,实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在价值上有新飞跃、认识上有新提高,实践上有新进展,政策上有新举措。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由此迈入不断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世界关于人类走向未来,中华民族解决国际问题、建立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的中国方案;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理论创新的形式准确定位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坐标和历史使命。

2014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多语种的形式隆重出版,截至目前已有21个语种、24个版本,总发行量达625万册

  一个政党、国家和理论的发展坐标处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交汇处,换言之,就是将治国理政的历史要素,诸如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等与当代国家治理的潮流和趋势,诸如制度建构、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判断。忽略历史逻辑,国家治理将会失去民族根基、文化传统等深层次力量,从而削弱国家治国理政的内在发力点;无视时代逻辑,则会丧失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机会,从而导致封闭僵化、国家机体逐步失去生机与活力。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特征是牢牢扣住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时代跳动的脉搏。从现代性变化的角度上说,当代马克思主义处于经典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变化的历史坐标中。这种新型现代性有别于经典现代性的简单、刚性,表现为一种流动的、错综复杂的现代性。在西方国家从前现代到启蒙现代再到经典现代到后现代依次出场的次序,在中国当代叠加出现;历时态的事件以共时态的方式在当代中国根据空间差异进行分布,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格局,对中国治国理政的战略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理论勇气,以实践作为思维创新的发力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坚持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的统一,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优势和当代资源、本国发展道路与世界进步潮流紧密结合在一起,保持国家发展的稳定与动能。

  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变化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自主性、独立性、作用性逐步增强。以世界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为起点,中国进入到现代性自主辐射阶段,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一方面表明中国拥抱全球化的积极姿态和宽阔胸襟,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世界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对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战略判断科学准确,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国际认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一个经济稳步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思想勇于解放、战略设置科学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承载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如何创新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如何开启中国方案,对世界人民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任务,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与国家、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的心灵归属。

  历史的洪流不舍昼夜滚滚而来;中国的发展不怠片刻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从小舟到巨轮,只争朝夕砥砺前行。96年来的沧桑巨变,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正确道路、坚持科学理论、改革完善制度、坚守中国文化的自信选择的必然结果。96年来的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群众,回应时代关切、不断取得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的壮美华章。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