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台 分享智慧 促进社会参与
构建平台分享智慧 促进社会参与
一场别开生面地从气候科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进行的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对话会议,6月24-25日在北京举行。在这场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主题为“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的国际圆桌会议上,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们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视角进行了对话。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中外代表合影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气候变化国际圆桌会议,构建非官方平等对话平台,是为了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事实也正如所愿,中外学者在观点的碰撞中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尤其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绽放出了思想的火花。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接着向与会的10多国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她说,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实施一系列举措,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可以顺利完成。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同时也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她向与会的10多国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
赵白鸽认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14年又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引领企业和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通过对大众和企业的宣传倡导,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促进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都成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公共-私营-公民共同合作的模式(Public-Private-People-Partnership,4P模式),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源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气候变化和污染排放问题基本上是同根同源,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大气污染所要求的共同任务。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造成了气候变化和污染排放根源的基本一致性,从能源革命入手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大气污染所要求的节能减排任务,是重要的概念。
杜祥琬同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方面相互补充,其实质是引导人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深刻地影响到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秦大河则强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科学家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