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进水里几分钟就能分解的面膜,可烹饪120道菜的电饭锅,只需几秒钟就能搞定的太阳伞,还有,连战送给习近平主席的伴手礼——野菜燕麦咸粥,在这里统统都能找到。除了精品百货的定位,大麦客最主要的角色是帮助台企内销。
主打“台湾制造”
对于打工族来说,大麦客的产品价格偏高,可是对于那些城市白领,很多东西却便宜得让人咋舌。
在大麦客,店长吕山河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广告,他几乎用本店的产品 “全副武装”了自己。
“台商外转内的商品都是外销的品质,但是价格却很低廉,比如女包,不到400元的价格能买到贴牌后3万元的东西。”
指着新秀丽拉杆箱,吕山河告诉记者,他出差用的就是这款产品,香港机场卖到2900元港币,在大麦客,售价只有588元人民币,而他足蹬的磨砂皮鞋也来自自己的卖场,换掉商标后,价格从2000元直降到300元。
“为什么会这么便宜?不用广告和贴牌费。”谈起这些,书生气十足的吕山河脸上溢满笑容。
台资企业的产品集中放进一个卖场,以统一品牌面向内地经销代理商,这在大陆还是第一家。所有产品均由大麦客事先买下,不会向供货商收取上架费、广告费,已经进货的商品也绝不退货,台企向大麦客供货基本上是零风险。
目前,大麦客集中了上千家台企的产品,执行CEO李春材称,有了这一平台,台企就可以放心创立自有品牌,然后将产品交给大麦客去营销,不需要过多担忧自己不在行的营销环节。
大麦客从创意到落实大约历时1年,从动工到开业不过6个月,创造了商贸界的“东莞速度”。自称“一般活动不会参加”的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赶来为大麦客剪彩,并寄予厚望,“相信大麦客能够在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型中做出贡献。”
2万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3万多会员,主打中高档,大麦客的消费群开始就高起高打,定位在“有车一族”。日常消费品主力客户大多是台商,礼品消费也是一大支柱,消费品类包括高档的台湾食品和台湾高粱酒,主要是会员买来用作私人或商业馈赠品。而这里的食品走的多是健康食材的理念。
“台湾人很怕死,所以特别注重绿色养生的东西。”吕山河打趣说。他拿起一瓶酱油用力摇晃,展示其细腻的泡沫,“在外面看到的酱油几乎都是快速酿造,一个星期就开始销售,但是我们的金兰酱油却是纯天然发酵,最少要酿造180天以上。”他补充说,这家企业已有70多年历史,在台湾,甚至还有一家自己的博物馆。
台湾迅得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伦是大麦客的常客,虽然公司在大朗,距离东莞20公里,但是隔三差五总会来采购一次。
大麦客让黄国伦了解到,东莞的台商分别都在做什么。“大麦客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它更像是精品百货,想要进口食品最好来这里。”
这里的产品分为三类,进口,台湾产和当地台企外销转内销品。叶春荣整合资源,通过让厂商和消费者在大麦客进行直接对接,跳开了供货商,从而省下了一般超市向企业收取的上架费。
而以厂家的供货价格销售,标价也自然比其他商超的同种产品要便宜。另外大麦客通过与台湾“好市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所有进口产品均由好市多的团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杀价、采购。
对自己的卖场,叶春荣偏爱有加,他称,“来大麦客的顾客,第一,不会买到假货;第二,同等的产品价格会相对便宜。而且这里的一些产品是大陆超市买不到的。”
确实,徜徉卖场,经常能见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一套18件的不锈钢锅,德国品牌,市面价4500港币,大麦客只售799元。而一些名表名包,换掉商标后,价位大跌。吕山河透露,BOSS,NIKE,POLO,CK这些品牌商品均都来自原厂,换掉商标后均是百姓价格。
“一件T恤POLO给我们的价格才39元,如果拿出去,39美金都买不到。”吕长河说。
名牌,摘掉商标之后
作为东莞台协的常务副会长,王添财称大麦客概念的提出,使他的内销信心增加了一半以上。
在开拓内销方面,以生产品牌内衣著称的王添财是一个很舍得花钱的人,外销所赚的利润全部投放到了开拓内销渠道、经营品牌上。他把自己的“潘多拉”内衣挂进了大麦客,这里是他集中内销的一个平台。
叶春荣把大麦客称作是台商“集体转型升级的基地”。大麦客走的是名品路线,“原则上,该有的名表和名包都有。比如,女孩子都很喜欢的GUCCI包,价格上却很划算。” 叶春荣透露,“同样一件商品贴个牌差了10倍,对我们国内消费者来说很不公平。大麦客是台商制造业外转内销的一个平台。而且也是那些中小型的台商,外销转内销的唯一的平台。”
从刚开始的300多家台企,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家,大麦客的口碑逐渐建立起来。
“以前产业转型升级看不到摸不着,唯独东莞做到看得到摸得着了,因为转型升级,台商信心大增,品质做得更好,外销转内销后投资和税收均增加很多。”叶春荣告诉记者。
“东莞加工贸易创品牌、拓内销平台”就位于大麦客三楼,目前有100多家企业进驻“招商”,全国零售商每年4次前来订货。叶春荣笑称,“一般展会几天就结束了,我们是一整年随时恭候。”
尽管如此,其中的艰辛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开一个杂货店都很难办,何况大麦客是几百个杂货店的量,法令、检验、检疫,进货等等都是难中之难。”叶春荣庆幸,“多亏这家店开在了东莞。”
他又透露,东莞号称千万人口,但是这里大多生活的是劳工,真正有购买力的才100多万人。强调中高档的大麦客在本地的购买力明显不高,他认为,若开在北京、上海、广州,整个经营状况会大为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大麦客这种以中间批发商为主,零售为辅的形式并不多见。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商超不同的是,大麦客品牌是从无到有,而非在市场上已经成名立业。许多国际品牌进入大陆市场,都要经过两三年的磨合,大麦客的情况更是特殊。
叶春荣透露,到目前为止,大麦客还没有盈利,但是口碑已经建立起来,哈尔滨的边境贸易,在拓展思路的关头,遇到了大麦客,台商品牌让俄罗斯商人大呼“有卖点”,在俄罗斯卖到15万元一盏的灯饰,大麦客只卖1万多元,俄罗斯商人前来考察后当即拍板:这里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建议叶春荣迈出东莞开分店,前来谈判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叶春荣并不急着撒网。他希望“把第一家的管理模式,采购模式,整体模式规划好,再去经营第二家。”
迄今为止,大麦客已经成为典型案例,在国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重点分析。被赋予“台商转型、主打内销”范本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载了两岸许多期望。但是,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商超,不可避免要投入本土经受市场检验。
除了大麦客之外,主营“健康、生活、便利”的小麦客已经在东莞市区和各镇街布点,用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局长游匡正的说法是,“一个星期开一家”,其模式近似7-Eleven,走在东莞街头,不经意就能撞见一家门店,形成了十分方便的零售网络。”
小麦客服务社区,店家会定期帮助社区居民,教给他们如何烹调,打理好生活。
“东莞是全国特许经营发展最好的地方,有十个左右的便利店品牌。如果东莞做好了,走全国很容易;而在别的地方做好了,来到东莞则未必能成功。”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张小琳称。
“大麦客”商贸平台已经成为东莞自有的第三产业知名品牌。按照规划,未来“大麦客”会以东莞为营运总部,并计划在二线潜力发展城市,筹设10个以上商贸流通基地。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