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转型孵化器”叶春荣

2013-11-04 16:43:00 【关闭】 【打印】

采访约在叶春荣在东莞出入率最高的办公室,门外就是他一手打造的“作品”——大麦客,看起来仿似一座沃尔玛,时间是上午8点30,这座营业面积占地2万平方米的卖场还没有开张,10月的东莞,暑气依然蒸腾。

与其迁移,不如就地修炼

采访前一天,叶春荣刚刚从哈尔滨返回东莞,大麦客的产品正在绥芬河边贸区布点,风尘仆仆的他深入“一线”探访。采访中,他的手机不时响起,门外几位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客人正在等候,虽然卸任了会长,但这位从小穿“面粉袋改装的裤子”长大的“老总”依旧很难从杂务中脱身。

 

 
叶春荣

 

谈起自己,叶春荣自曝,他是东莞乃至大陆第一个提出台企转型的人,“网上查得到”,时间是2007年11月27日,在他就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的演说上。

那次演讲,他打趣说,很高兴“自己总算媳妇熬成婆,熬到了会长”。本以为这届会长可以轻松上阵,“躺着也能干成”,因为前几任会长把“大事”全部做完——台商子弟小学、台心医院和台商大厦已悉数建成,台商在东莞越来越能享受到近似台湾的软环境,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这任会长前所未有的艰难。”

那次就职,仿佛有一种预感,他提出“转型升级”,提醒台企不能放过“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大陆”。

随后,各种考验接踵而至。2007年,大陆多次调整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20%,再加上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一系列政策迭加,对外销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东莞台资企业也从当年的6000多家缩水成了4000多家,转型升级成了当务之急。忍痛目睹几百家台企告别东莞,叶春荣提出,与其迁到外地等3年才赚钱,不如“就地修炼”。

小孩长到20岁都要转型,更何况企业

1952年叶春荣出生于台湾桃园一个贫苦农家,因为乐观,这个农家孩子迅速在台湾商界站稳了脚跟,1990年转战东莞设立岳丰电子厂,在金融危机中屡屡化险为夷,曾获台湾“经济部”颁发的“小巨人奖”。

“当时也是为了讨生计,才随着工业迁徙潮从台湾到了东莞。”作为第一批到达东莞的台商,叶春荣十几年间从干事到理事、到常任副会长,并于2007年11月27日通过竞选成为东莞台协会长。

“那时大家对‘转型’这个词一片陌生,但是台湾30年前就已经做过了。”叶春荣慨叹,“小孩从出生到20岁也要转型,更何况企业。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改变。”

对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拨出6个10亿予以辅助,后来的效果,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曾用“刀刀见肉”来形容。因为悉心维护与政府的关系,叶春荣就任期间,他所主持的台协获得了与内地企业一起竞争6个10亿元科技专项基金的机会。

如何打开内销渠道是当时很多台商面临的问题。在台湾,“经济部”下属16家财团法人是著名的产业辅导机构,由著名经济学家、被称作“经济之父”的李国鼎创立,为了说服他们来东莞帮助当地台企转型升级,叶春荣一家一家前去拜访,最后,12家被他说动。

2009年11月,“台商协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处”在东莞成立,并出台了台资企业诊断及辅导计划补助政策:诊断费用以每家5万元人民币为标准,其中政府补助80%。辅导费用政府补助50%,最高金额为3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叶春荣一手邀请的辅导机构终于得以成行。

为了让当时的6000多家落户东莞的台企了解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叶春荣编辑了已成绝本的《转型升级成果特刊》,书中详细罗列了辅导机构的名称、政府6个10亿款项的内容,以及部分企业的转型成果。

“比如一个杯子原本卖1元钱,辅导后,变成一个杯子卖10元。”叶春荣解释说,“台商刚来东莞时,一看人工便宜,扫地一个阿嫂,倒茶一个阿姨,太浪费了。这些都会帮助台商解决,节省开支。”

叶春荣任内,100多家企业接受了深度辅导,目前,接受辅导的企业已经超过800家。

这些企业接受诊断辅导后,开始轻装上阵,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0%,库存减少10%,用工减少7%。


抱团内销,自创品牌

如何帮助台企顺利转型,获得最大利益,叶春荣有他自己的思路,他提出“转型不转行”。

“全部做外销的,可以拿出一部分来做内销,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垮掉。”

面对内销这条莫测之路,很多台商心有余悸,按照潜规则,台企产品进入大陆零售商场,必须缴纳巨额进场费,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商场有权下架,巨额进场费就会打水漂,一个产品可能就要亏损几百万。而且由于货款延后支付,即使产品卖得很好,资金的回流也是难题,曾经有的台商,在结账期限到后,零售商不给现金,而是给货物代替。而这些在外销中,统统不是难题。

叶春荣意识到,仅仅依靠一家台企的力量显然不能解决内销中存在的问题,台企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自己冲出困境。

 

 
叶春荣在2011年东莞大麦客开业庆典上

 

另外,在中国都是品牌效应,一定要广而告之产品才卖得好,珠三角都是中小企业,如何有能力承担高额的广告费用?叶春荣提出台商抱团成立一个卖场,大家集体投资,集中由卖场做平台,抱团主打内销。

“我们的口号是帮台商外销转内销,自创品牌。”叶春荣说。

目标锁定,向协会会员企业公开募股首期运作资金3亿港币的大麦客应运而生,100多家台商参与,那些没有能力上架做内销的企业,大麦客成了它们展示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

谈起自己孵化的“作品”,叶春荣满面笑容,为了让转型升级更加深入,他还促成了东莞第一届台博会。

过去台博会瞄准的都是省会类城市,当时台湾“贸协”不肯将这一盛会落户东莞,叶春荣就让秘书长带话给董事长:“贸协”一年花台湾十几亿台币,帮台商推销商品,东莞那么多台商,为什么不来帮?

坚持到最后,2010年4月24日,“一根筋”的叶春荣终于等到了第一届台博会的开幕。4天的展会,拥来35万人,由于参观者太多,组织方一度把入口围起禁止市民入内。那是“贸协”唯一一次与大陆地方政府合作的博览会,叶春荣清晰地记得,展会上10元两个的新竹贡丸,一天卖出6000多碗,直卖到厂家手颤。整个展会“热得要爆炸”,怕出意外,叶春荣只好恳请参观者不要再进场了,明年接着办。

第一届东莞台博会彰显了“天下第一台协”的实力,结果是民众买账,商家也赚得盆盈钵满。主办方宣称制造了19亿元的商机,其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将台博会作为东莞的长线展会延续下去,目前已经办到第四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叶春荣露出自己的招牌咧嘴笑,“可见这里台商的产品大有卖点。”

有人总结叶春荣为转型升级所亮出的“经典三招”:集纳台湾资源,设立“台商协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处”;发动台商,集资创建大麦客商贸有限公司;游说于台湾“经济部”与东莞政界,成功举办“台湾名品博览会”。

“想透彻了”的叶春荣心里明白,在东莞,颐养天年,“陪老婆到处走走”的日子距离他很远。

他透露,全中国最便宜的五星级酒店在东莞。画外音是,“东莞制造业全中国最强,一年进出口1500亿美元,很多省级市也没有东莞这个地级市大,但是第三产业却远远落后。他曾经向东莞决策者进言,一个城市仅仅工业强大达不到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当务之急是第三产业要迎头赶上。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