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清农民江和清与家人种橄榄已有30余年。“2019年开始在抖音开直播,做短视频带货,小橄榄居然蹚出了大市场。”47岁的江和清说。
脱贫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很多农户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数字经济“红利”。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农业”优势的不断显现,中国县域电商逐步从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等模式转变,“直播+短视频带货”已成为中国农村“云端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
“数字赋能乡村,在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同时,还拉近了农户、农企与买家的时空距离,直接催生农村电商这一‘新业态’的强势崛起。”经济学家张连起表示,数字技术不仅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之路,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人流、资金流,加速了农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农户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小屏幕里的大市场
每年的10月是闽清橄榄的收货季,也是江和清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忙着在抖音直播卖鲜货,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万多单。”在江和清眼里,10月的每一天都是“进财日”,“全年的收入全靠这个月”。
而之前,鲜橄榄被采摘后,江和清就要雇车连夜把橄榄运往广东进行销售。“因新鲜橄榄大量堆积容易腐烂,经常被收购商压价贱卖”。江和清说,全家人指望的收入经常大打折扣。
福州闽清直播达人向农户传授直播流程。手机变“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
改变从刷抖音开始。“2018年就看到村里有人在抖音直播带货,我根本就没当回事,觉着一个小手机解决不了每年的销售难题。谁知,后来看着别人一袋袋、一包包橄榄被运出村子发往各地的时候,我就坐不住了。”江和清和家人赶紧学习相关知识。
“不试不知道,一试真有效。”江和清一家经营着350亩农场,在抖音平台上,他开始分享记录一些日常农作和生活,其中免费教授的果树嫁接技术最受欢迎。
关注江和清抖音账号的人越来越多,他开始拍短视频来讲解各种果树的嫁接技术,粉丝很快就涨到了十几万。“最火的一条有超过15万人点赞”,江和清直接感受到粉丝和流量带来的商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农场里培育的苗木、时令新鲜水果在手机这个小屏幕里都有了销路。江和清所在的闽清县梅溪镇北溪村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近一半农户从事橄榄种植。“去年是橄榄销量最好的一年,通过直播带货,我们不仅把自家的橄榄全部卖了出去,还把70多户年龄大的老乡的农货也都卖了出去,大家收入大幅提升。”江和清说,这两年抖音带货成了村里农产品的销售主渠道,很多农户的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左右,最少的也有五六万元。
上架鸭子的“智慧”生活
同样是在福州,借助数字技术,永泰县丹云乡的“金蛋工程”厂房里,五层高的鸭笼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管理。自动上料供水、自动清粪、自动集蛋等智能化系统,让养殖户感受到数字技术背后的强大力量。
作为世界蛋鸭养殖大国,全国每年的鸭子存栏量在1.5亿只左右,传统的水面养殖对水域面源造成的污染,带来较大的环保压力。“赶鸭子上架”是中国人的一句俗语,用来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意思是把生活在水里的鸭子像鸡一样赶到架子上去养是不可能的。作为“金蛋工程”的实施者,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告诉记者,数字技术带来了蛋鸭规模化养殖的全新变革,突破传统水面养殖方式,“赶鸭子上架”如今成为新的养殖模式。“根据环控数值,鸭子饿了,有统一调配的饲料,渴了有触碰式的饮水口,产蛋后会落在输送带上运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也全部根据蛋鸭生长特点实时调控,5万只蛋鸭只需1名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饲养和维护。”余劼介绍说。
永泰县丹云乡的“金蛋工程”智慧养殖厂房
“把鸭子赶上架子,放进笼子,进行旱地封闭养殖,不仅会减少疫病发生,保障鸭蛋品质,还会节约用地,减少人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余劼说,以往污染水面的鸭粪还会被收集起来,做成有机肥,用于当地品牌芙蓉李的种植,逐步形成循环农业的链条。目前,余劼在丹云乡的“金蛋工程”已经完成一期建设,实现蛋鸭存栏30万羽。余劼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后存栏蛋鸭会在120万羽,其中蛋鸭90万羽,后备鸭30万羽,预计年产鸭蛋2亿个,届时会成为超大的蛋鸭养殖综合体。”
眼下,福州正在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2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27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包括 这一“金蛋工程”在内的一批国家畜禽养殖数字农业项目将成为当地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数字赋能现代农业
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素有“中国秀珍菇之乡”的美誉。菇农们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菌种培育到后期生长管理的全智能化。“菇棚内能够智能控温控湿控光照,自动化生产线让‘手机种菇’成为现实,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 说起种菇的变化,起步镇下长治村常年从事食用菌种植的种菇“女状元”黄銮英对当今的智能化管理赞不绝口。
“种菇女状元”黄銮英在智能化管理的菇棚里采收秀珍菇
“种菇种了30年,很多时候受台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增产增收始终是大家头疼的问题,这两年随着科学种植管理的不断渗入,加上数字智能化管理的加持,整个起步镇的菌菇发展风生水起。”黄銮英告诉记者,尽管这两年销售受疫情影响,但通过多种渠道的线上销售,“2021年,起步镇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1亿元”。
飞竹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显琛介绍,手机种菇、智慧控温、无人机播种等已经成为罗源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法宝。与菌菇种植相比,植保无人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镇上农民的劳作强度。“无人机扫描地图后规划路线,无论是播种还是施肥,整个过程快捷高效,效率可以达到人工作业的5倍。”他举例说,仅仅是给农作物喷洒农药,一天一人一台机可以作业500亩左右,还能节省30%左右的农药,快速、安全、高效。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