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彭小平是面人曹第三代传承人,他自幼对面塑艺术钟爱有加,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探索创新,形成了独门一派的艺术形式——“面人彭”。我从三岁起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捏面人。
改革开放后,1980年,父亲成为北京第三个批准注册的个体户,开始在天坛附近的光明楼经营面人生意。小时候的我,经常在这里跟着父亲学习捏面人,我的童年记忆中,除了天天摆弄的孙悟空、兔儿爷、十二生肖等有趣的面人形象,还有天空不时飞过天空的北京雨燕。
我很喜欢雨燕,在北京,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对这种鸟有着特殊的感情。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已经在中轴线正阳门上筑巢600多年,可以说是北京中轴线上正儿八经的原住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设计的。
半个核桃里面塑造的22个面人作品
父亲告诉我,雨燕是一种候鸟,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钟鼓楼、天坛、故宫、前门、箭楼、景山、永定门,北京历史悠久的皇家建筑是雨燕绝佳的栖息场所,古建的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这些地方经常可见雨燕的身影。
其实,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一大片古建筑所在的区域,正是北京的中轴线,也是我从小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作为老北京人,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经常给我讲各处城门楼子的用处,讲银锭桥的故事。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我经常跟着家人去地坛庙会游玩,庙会上的舞龙、舞狮等多种老北京民俗活动,都让我挪不动步。可以说,这片规规矩矩的北京古建筑群承载了很多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开始尝试将这些记忆和面人技艺结合在一起。我捏了舞龙的面人、老北京的兔儿爷、还有天坛等古建作品。去年,我和父亲尝试创作了一副北京中轴线的面人作品,将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遗产用面人捏出来,将中轴线古建筑按照“中”字中间的竖依次排列,最南边是永定门,最北边是钟鼓楼,我还用面团捏了很多月季花,镶嵌在四周,这也是写实的创作,因为夏季的北京城,月季花遍地。最后,当然少不了古建旁翩翩飞舞的雨燕。后来,跟随“非遗进校园”活动,我去了很多北京的小学,给小朋友们讲解北京舞龙、舞狮的民俗活动,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布局之美,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
彭天向安娜赠送自己的作品
北京是一座人文历史很丰富的古城,现代和历史在这里有一种奇妙的交融。小时候我经常玩耍的银锭桥后海边,现在是鳞次栉比的酒吧,夏天华灯初上的夜晚,银锭桥河边售卖老北京工艺品的店铺和年轻人喜欢光顾的酒吧并行不悖,而不远处,就是历史悠久的钟鼓楼。现在,我也经常参加北京各大公园的庙会活动,跟小时候作为游客不同,现在的我是作为艺术家在庙会上展示面人技艺。小小的角色转换,让我们看到沿着中轴线的建筑和传统传承至今的庙会和民俗,至今仍然充满活力,一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面塑艺术。
今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在北京正阳门箭楼联合举办了“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会上发布的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正是“北京雨燕”。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代表了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北京雨燕”一定能飞得更远。
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我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有一次我邀请了来自法国的安娜伊思·马田一起参加直播带货,安娜在中国作为演员刘烨的妻子为人所知,但她同时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摄影师和策展人,她很热情地参与到了我们的直播带货活动,向中外观众展示面塑技艺,讲解中国非遗文化。
彭天 北京非遗面人彭代表性传承人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