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年中轴影像
在中国的汉字中,“中”字简洁、庄重,但无论是何种字体,那长长的一竖始终位于中央,居中而立。北京城与中轴线的关系就如这个“中”字,“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描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是用影像资料深入挖掘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读者走进北京老城,身临其境地了解这片土地。
笔者遴选出1860年到1949年之间中外摄影师拍摄的700余张经典照片以及舆图,将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坛庙园林作为主要内容,梳理和呈现了百年间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史。
比如书中收录的北京中轴线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其拍摄于1860年,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是抢夺焚毁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他站在正阳门城墙上用六张接片拍摄了当时的大清门。这张中国摄影史上第一张全景接片,对我们今天研究清朝北京对外大门未打开前的社会面貌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考。
很多人一直以为作为演艺中心的天桥只是一个地名,实际上,天桥历史上有桥。天桥在元代时期(1271-1368)就已经有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至1934年全部拆除,桥才不复存在。书中收录了两张不同时期的天桥照片,以向读者展示这座古桥昔日的风采。
还有很多照片是被拍摄建筑的唯一一张或者存世极少的一张,如先农坛的观耕台上在1915年修建了一座茶社,先农坛的拜殿前开辟了秋千圃和抛球场。此外,还有天桥地标四面钟、为迎接“两宫回銮”在正阳门上临时搭建的彩棚子、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大理院、景山五方亭内的佛像等珍贵照片。
为了读者能够读懂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在书中里还收录了很多中轴线两旁的建筑照片,如象征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国中之国”的东交民巷使馆区等照片,十分有研究价值。
可以说,本书通过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提供了百年前中国建筑、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
杜美玉 北京日报出版社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