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旅游

聚族而居的封闭堡垒——福建土楼

2020-11-19 15:18:00 【关闭】 【打印】

  简介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的一种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民居建筑是一种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被誉为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正文 

  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有一种造型独特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多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用)未经烧焙的生土混合沙土夯筑而成,形制高大而坚固,称为土楼。因为大多数土楼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所以又称为“客家土楼”。 

  土楼的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密切相关。受战乱、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北方的中原民众多次举族大规模南迁,其中一大部分迁到了今天的福建省境内。 

  这些南迁的中原民众,躲避战乱的同时,也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这里,与当地的原住民相互融合、发展,为这里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表现在居住形式上,就逐渐形成了这种既反映儒家大家族向心而居的思想,同时又兼顾一定防御性的生土建筑形式。如果有来犯,只需紧闭大门,青壮年守护住大门,土楼即可变成坚固的堡垒。封闭的堡垒式外观和超大的体量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同族宗亲们在一幢土楼里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亡,荣辱与共。 

  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结论和考古发现证实,至少在北宋以前,福建省永定县境内就已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民居建筑土楼。明中叶以后,福建西南山区和沿海一带贼寇、海盗猖獗,这种集居住和防御一体的建筑形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随着加工业的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进一步繁荣,当地居民需要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加强防御力量,往往同族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共同聚族而居。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土楼的进一步发展,形制变得丰富而考究、装饰上甚至还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形式,同时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时期,福建土楼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 

  土楼结构千姿百态,常见的有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土楼内部空间由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并且对内院开敞,标准的开间格局充分考虑宜居因素,将各个独立空间设置成便于生活的理想环境,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早期土楼多是方形,由于方形土楼四角较阴暗,不利于通风和采光,客家人又设计出更加优良的圆土楼。这种圆形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圆楼的形制是围绕一个圆心,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环环相套,蔚为壮观。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供族人居住 

  福建土楼属于聚居建筑,体量巨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撼,堪称民居之最。一般规模的圆楼直径大约为五十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可容纳二三百人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可住七八百人,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客家人恪守南迁前的文化传统,特别遵行儒礼,崇拜祖先,珍视家族团结,这种聚族而居的习俗,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这也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同宗聚居的土楼里的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拥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目前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南靖县华安县境内。如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二宜楼,便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美誉它以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闻名遐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链接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中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 

  集庆楼:位初溪村北面溪边,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集庆楼结构十分独特,全楼用72个楼梯分割成72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被称为“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 

  裕昌楼:坐落在南靖县书洋镇下坂寮村,创建于元朝中期。裕昌楼最为奇特的是,楼间栏杆多是倾斜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相依相靠相接相连,人称斜楼。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河坑村,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 

  秀篆土楼群:位于漳州诏安县秀篆镇,大小共有100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主要有圆形楼、方形楼、半月形楼、椭圆形楼等,形成一个较大的土楼群。 

    

  作者简介:93号院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