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皇室禁区成为人民的文化殿堂
故宫午门城楼上,献礼故宫百年院庆的“百年守护
在这里,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摩肩接踵的参观者徜徉于这座属于人民的文化殿堂,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仿佛时空穿梭回到了百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那天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一份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阔步”,道出了人民成为文化遗产主人的自豪与欣喜,曾经的皇家禁院自此向公众敞开了大门。
但欣喜过后,如何让彼时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的故宫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于是,为了解决博物馆要有藏品的问题,第一批故宫守护者开始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开启了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故宫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数,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但故宫博物院筚路蓝缕的征程才刚刚开始。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山海关沦陷,平津震动,故宫的珍贵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近两万箱南迁文物历经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终于在无数仁人志士“人在文物在”的拼死守护下,于新中国成立后返回故宫,让这些珍贵的中华文脉绵延至今。
如今,作为曾经南迁文物中的代表,出土于唐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已经安然摆放于故宫东侧皇极殿的石鼓馆,再不见南迁时的炮火纷飞。立于石鼓前静静观想,其上犹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脉不绝的见证。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4.56亿人次。2009年,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2024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中华文化地标。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河,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展出的青铜莲鹤方壶

让文明传承薪火不灭
2025年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的前两进院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被誉为“乾隆花园”的紫禁城内最奢华的花园,不仅是乾隆皇帝晚年理想的居所,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妙设计。尽管花园面积不大,却处处透露着匠心独运。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中国古典园林画卷之中,深刻体验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同时领略到18世纪中国建筑、园林与工艺美术的非凡魅力。
而它的“重生”,是一个长达25年的文物修缮故事。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0年开始,携手推进宁寿宫花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李越从2008年开始就加入到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乾隆花园项目组,据她介绍,此次修缮涉及大量复杂工艺:装饰枕绣由30多名刺绣艺人耗时一年多完成;整体烫样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两年精心制作;倦勤斋内的通景画修复更是持续三年有余……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与科学精神的贯彻。
宁寿宫花园的开放,是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绝大多数为明清宫廷旧藏,包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80部珍稀善本。守护这些国宝,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与高超技艺的工作。
在故宫博物院西侧,有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这里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百余位专家在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望闻问切”,开展系统性保护。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在这里,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故宫的古籍修复传统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图书馆已设有专职装订修复匠人。1947年,精通古籍修复技术的肖福安先生调入故宫,开启了系统化传承之路,至今已薪火相传四代。数十年来,修复师们始终坚持“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等原则,自2000年以来,已完成约900册/件重要古籍的修复工作,如《嘉兴藏》《西洋新法历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凭借雄厚的专业实力,故宫博物院近期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标志着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地位得到了认可。
木器修护室内,文物修复师黄齐成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补配雕花构件的模拟模型,仅巴掌大小的部件,却耗费半年时间反复试验,只为确保修复精准无误。在他看来,无论龙椅宝座还是日常用具,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责任在于最大限度延长其寿命、保留其价值。
唐代韩滉所绘的《五牛图》,曾因长期流散而千疮百孔、霉斑遍布。1977年,年近七旬的修复专家孙承枝接手这项艰巨任务,他拿着放大镜反复研究画作破损情况,经过淋洗、去污、补纸、全色等多道复杂工序,历时八个月终于使这幅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重现光彩……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各地顶尖的传统手工艺人汇聚故宫,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完整、技艺精湛的传承梯队。“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句朴实的话语,承载的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文物保护的方式。在数字化方面,故宫已建立起长期、系统的采集机制,截至2025年,超过10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化,占总藏量一半以上。2019年上线的“数字文物库”已发布10万余件高清影像,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亲近国宝。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当前故宫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覆盖建筑保护、文物管理、游客服务的智能管理平台,最终将实现个性化定制虚拟策展、跨时空多人同游、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管理等九大场景的数字化治理。
走过百年风雨,故宫博物院以科技为翼、以匠心为基,构建起集研究、修复、标准于一体的完整保护体系,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完成三百余件文物修复任务,并承担数十项科研课题。2024年,故宫学研究院成立,推动学术研究迈向体系化发展。从《五牛图》的重生到宁寿宫花园的再现,从百万文物数字化到国际标准的制定,故宫不仅守护着过去的辉煌,更在新时代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展出的金瓯永固杯

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明交流之桥
2025年6月10日,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明盛会
正如格鲁吉亚驻华大使巴阿达·卡岚达泽所言:“无论你来过多少次,故宫总有全新的、美丽的一面呈现。”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当代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累计引进近30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文物展览,组织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展览79次,参与境外合作展览29次。从“紫禁城与凡尔赛宫
推动这种深层次交流的,是制度化、常态化的国际平台。2022年8月,故宫博物院启动“太和学者”计划,邀请全球文博专家进入红墙内进行为期数月的驻院研究。学者们佩戴与故宫员工相同的工作胸牌,参与日常学术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资助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7位学者,搭建起连接世界的学术桥梁。与此同时,创办于2016年的太和论坛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对话机制。2025年10月11日,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围绕博物馆高质量运营、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等议题展开研讨。该论坛不仅分享经验,更承担着引领行业标准的责任
从1925年建院到2025年,故宫已从一座皇家宫殿转型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地标。它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座古老的宫殿,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在文明对话的浪潮中不断生长,讲述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以包容之心拥抱世界、以创新之力走向未来的动人故事。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