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百年风华: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2025-11-13 09:41:00 【关闭】 【打印】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的独特象征,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代同行,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不朽功业,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守护与创新中的生生不息。
2025年10月14日,北京,故宫午门正殿前方,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的观众正在排队等候入场

  让皇室禁区成为人民的文化殿堂 

  故宫午门城楼上,献礼故宫百年院庆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如约而至,从“一脉文渊”“百年传承”到“万千气象”,大展的三个单元,展出文物200(),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摩肩接踵的参观者徜徉于这座属于人民的文化殿堂,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仿佛时空穿梭回到了百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那天——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一份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阔步”,道出了人民成为文化遗产主人的自豪与欣喜,曾经的皇家禁院自此向公众敞开了大门。

  但欣喜过后,如何让彼时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的故宫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于是,为了解决博物馆要有藏品的问题,第一批故宫守护者开始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开启了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故宫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数,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但故宫博物院筚路蓝缕的征程才刚刚开始。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山海关沦陷,平津震动,故宫的珍贵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近两万箱南迁文物历经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终于在无数仁人志士“人在文物在”的拼死守护下,于新中国成立后返回故宫,让这些珍贵的中华文脉绵延至今。

  如今,作为曾经南迁文物中的代表,出土于唐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已经安然摆放于故宫东侧皇极殿的石鼓馆,再不见南迁时的炮火纷飞。立于石鼓前静静观想,其上犹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脉不绝的见证。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4.56亿人次。2009年,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2024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中华文化地标。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河,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展出的青铜莲鹤方壶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共展出了200件(套)珍贵文物

  让文明传承薪火不灭 

  2025年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的前两进院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被誉为“乾隆花园”的紫禁城内最奢华的花园,不仅是乾隆皇帝晚年理想的居所,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妙设计。尽管花园面积不大,却处处透露着匠心独运。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中国古典园林画卷之中,深刻体验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同时领略到18世纪中国建筑、园林与工艺美术的非凡魅力。

  而它的“重生”,是一个长达25年的文物修缮故事。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0年开始,携手推进宁寿宫花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李越从2008年开始就加入到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乾隆花园项目组,据她介绍,此次修缮涉及大量复杂工艺:装饰枕绣由30多名刺绣艺人耗时一年多完成;整体烫样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两年精心制作;倦勤斋内的通景画修复更是持续三年有余……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与科学精神的贯彻。

  宁寿宫花园的开放,是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绝大多数为明清宫廷旧藏,包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80部珍稀善本。守护这些国宝,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与高超技艺的工作。

  在故宫博物院西侧,有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这里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百余位专家在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望闻问切”,开展系统性保护。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在这里,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故宫的古籍修复传统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图书馆已设有专职装订修复匠人。1947年,精通古籍修复技术的肖福安先生调入故宫,开启了系统化传承之路,至今已薪火相传四代。数十年来,修复师们始终坚持“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等原则,自2000年以来,已完成约900册/件重要古籍的修复工作,如《嘉兴藏》《西洋新法历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凭借雄厚的专业实力,故宫博物院近期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标志着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地位得到了认可。

  木器修护室内,文物修复师黄齐成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补配雕花构件的模拟模型,仅巴掌大小的部件,却耗费半年时间反复试验,只为确保修复精准无误。在他看来,无论龙椅宝座还是日常用具,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责任在于最大限度延长其寿命、保留其价值。

  唐代韩所绘的《五牛图》,曾因长期流散而千疮百孔、霉斑遍布。1977年,年近七旬的修复专家孙承枝接手这项艰巨任务,他拿着放大镜反复研究画作破损情况,经过淋洗、去污、补纸、全色等多道复杂工序,历时八个月终于使这幅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重现光彩……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各地顶尖的传统手工艺人汇聚故宫,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完整、技艺精湛的传承梯队。“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句朴实的话语,承载的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文物保护的方式。在数字化方面,故宫已建立起长期、系统的采集机制,截至2025年,超过10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化,占总藏量一半以上。2019年上线的“数字文物库”已发布10万余件高清影像,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亲近国宝。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当前故宫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覆盖建筑保护、文物管理、游客服务的智能管理平台,最终将实现个性化定制虚拟策展、跨时空多人同游、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管理等九大场景的数字化治理。

  走过百年风雨,故宫博物院以科技为翼、以匠心为基,构建起集研究、修复、标准于一体的完整保护体系,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完成三百余件文物修复任务,并承担数十项科研课题。2024年,故宫学研究院成立,推动学术研究迈向体系化发展。从《五牛图》的重生到宁寿宫花园的再现,从百万文物数字化到国际标准的制定,故宫不仅守护着过去的辉煌,更在新时代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展出的金瓯永固杯

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唐代韩滉所绘的《五牛图》等书画作品备受关注

  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明交流之桥 

  2025年6月10日,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明盛会—“使节进故宫”活动。来自近30个国家的40余位驻华使节与外交官步入紫禁城,参加以“故宫传承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对话会,并参观了正在展出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这场展览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汇的生动缩影:莫奈笔下的《睡莲》与清代画家石涛的《墨荷图轴》并置陈列,法国凡尔赛宫园林的光影与乾隆花园的叠山理水遥相呼应……这一策展理念源于故宫博物院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深度合作,通过园林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展现不同文明对自然、美学与生活哲学的理解。

  正如格鲁吉亚驻华大使巴阿达·卡岚达泽所言:“无论你来过多少次,故宫总有全新的、美丽的一面呈现。”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当代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累计引进近30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文物展览,组织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展览79次,参与境外合作展览29次。从“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到“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一系列展览揭示了中国与世界持续不断的物质与精神交流。这些展览背后,是故宫博物院与全球文博机构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数字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推动这种深层次交流的,是制度化、常态化的国际平台。2022年8月,故宫博物院启动“太和学者”计划,邀请全球文博专家进入红墙内进行为期数月的驻院研究。学者们佩戴与故宫员工相同的工作胸牌,参与日常学术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资助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7位学者,搭建起连接世界的学术桥梁。与此同时,创办于2016年的太和论坛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对话机制。2025年10月11日,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围绕博物馆高质量运营、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等议题展开研讨。该论坛不仅分享经验,更承担着引领行业标准的责任—故宫博物院还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将中国智慧融入国际规范。

  从1925年建院到2025年,故宫已从一座皇家宫殿转型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地标。它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座古老的宫殿,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在文明对话的浪潮中不断生长,讲述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以包容之心拥抱世界、以创新之力走向未来的动人故事。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