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日,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珍珠2号极空间开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文化思想之帜,指引着文化强国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宏大思想蕴含深厚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亦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的捍卫与彰显,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理论的深邃性、时代的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文化演进规律和历史进步能动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呈现,在同各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过程中发挥着宝贵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实事求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展现,同样闪耀着真理光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根脉。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血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除思想成果外,中国人民还创造了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从四大发明、甲骨文、汉字青铜器、中医、中华武术、戏曲、茶道、汉服、瓷器、国画、书法、围棋、丝绸,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珍品,再如世所罕见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北京故宫、颐和园、乐山大佛等恢宏的建筑瑰宝……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动能,在传承与保护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其文化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使文化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强调要“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磅礴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集大成者,继承了党的重要文化财富,与党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又历久弥坚。
丰硕成果彰显文化伟力
思想的引领犹如旗帜与灯塔。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航程,推动文化发展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创作井喷发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自2021年8月于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3年多时间走进国内外70多座城市,演出640余场,获得多项大奖;文化领域精品力作亮点频出,以电影为例,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人民币,观影总人次10.1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334.39 亿元,占比78.68%—这是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2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66平方米,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多层次全方位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文旅融合开辟多维赛道:初夏时节,阿尔泰山绿草如茵,牛羊悠然,哈巴河县彩虹布拉克景区的“巴太树”下,五湖四海的游客正在有序拍照,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带火了一座城市……据统计,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文旅业态“百花齐放”,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新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从有序推进长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再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取得新成果;从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到大力实施黄河流域、大运河、长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行动计划等,目前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60项,总数并列全球第一位。文化成果旧貌换新颜,国货“潮品”已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引领风尚的“紫禁城生活美学”,剪刀手康熙、国宝色口红,近10年来,和故宫相关的产品产值已达200亿元左右;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开售以来就深受青年人的青睐;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仕女盲盒、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也纷纷走红……今日的中国,古老文明生机勃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蔚为大观。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令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2024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柬人文交流年、中朝友好年、中坦旅游文化年、中赞文化和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如期而至;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文艺演出和普契尼音乐会等主场外交文艺演出高朋满座,有力地促进了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化产品艳惊四座。2024年8月20日,取材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发售,游戏不仅有精美的画面和优秀的互动性,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迅速在美国、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巴西等十几个国家霸屏,并获得TGA(游戏大奖)2024年度“最佳动作游戏”。2024年,中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故宫神武门西围房,雪中的文创故宫猫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坚定自信谱写时代华章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凭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未来,在这条道路上,既要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创造的历史。当代中国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健全文化创新创造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文化创造的核心在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国之美,在于它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新时代,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同样,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融汇中西,使古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基于此,他向国际社会发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再次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给出的回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未来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祝志男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