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泊尔九层神庙建筑群震后(南立面)
打开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之窗”
这份“信念”,始于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巨大贡献。随着“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其中文化遗产41项,稳居世界前列。这份亮眼的“遗产成绩单”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经验与丰硕成果,吸引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目光
研修班以“专题讲座+实地调研+案例研讨”为载体,为学员们搭建了一座连接中国经验与各国需求的“桥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新平台。
专题讲座上,学员们从“中国国情概况”“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入手,读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背景与国际逻辑;再深入“中国考古遗址保护与遗址博物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等专业领域,了解中国在联合申遗、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文化遗产时空智能与虚拟修复”课程中,AI、3D建模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学员们看到“科技赋能”的力量
理论之外,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员们“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他们走进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在城砖的斑驳痕迹里读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最让学员们难忘的,是专程前往景德镇的行程。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景德镇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向他们介绍景德镇瓷器考古的最新进展

尼泊尔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后(西北角)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平台
研修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纽带。课堂上的经验分享、实践中的探讨交流,让“联合考古”“文物修复”“数字化保护”等合作方向愈发清晰。正如学员们所说,中国的“活态传承”“科技赋能”理念,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灵感源泉”,而这场研修之旅,也为未来的合作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Clair Nassan Lamei Malak提到,这次经历不仅让她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新的友谊,为继续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自斐济的学员Kuruwale Inise Waseitotoya动情地说:“本次研修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更在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中收获了一辈子的友谊。”
而柬埔寨学员Sanpiseth KIM则对未来充满期待:“研修班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专业知识、分享经验的良好机会,更搭建了广泛的合作网络。期待未来能再次相聚,深化我们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本次研修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发展与文化。他们将成为中国与各国友谊的使者,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本国,促进今后在更多领域的合作。
对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也表达了对未来与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合作的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大家共同的使命。李向东希望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希望未来能够在联合考古、文物修复、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开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美好未来。

正在修复中的尼泊尔九层神庙西北塔门
共绘遗产保护的“未来蓝图”
研修班上提到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珍贵经验和创新理念,早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落地生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像一条纽带,把不同国家的人民联结在一起。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的王宫遗址,就是最好的例子。
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中,王宫遗址曾是高棉帝国的心脏,然而如今再次步入其中,只剩祭神的空中宫殿静静伫立,唯有从周围散落的石头雕塑与门楣才能窥得往昔的繁盛,王宫遗址的保护与修复成为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修复队多次来到吴哥古迹,进行王宫遗址的考古修复。
这也是继周萨神庙、茶胶寺之后,中国在柬埔寨的第三个文化遗产修复项目。2019年开工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将用11年时间再现高棉帝国的文明记忆。而柬埔寨政府的信任,源于中国团队的专业与担当。作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国际行动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中国在柬埔寨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保护修复工作。
“我非常认可中国工作队保护性修复的理念。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劳动成本,也要采取可逆的措施确保每块石头不受损伤。”参与过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的柬方人员昂柯依这样说。而柬埔寨文化艺术大臣彭萨格娜则表示:“我认为中国专家修复文物的水平非常高,得到国际认可。柬埔寨的文物修复人员通过和中国专家的合作也增加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如果说吴哥王宫是时光的低语,那么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则是地震留下的“伤痕记忆”: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alitpur塔(东南角)严重倾斜、大量木构件散落损坏……修复面临“急、难、险、重”的特点。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带着国内震后文物修复的经验,组织建筑、考古、地质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多次为九层神庙“会诊”。修复前,他们用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技术,给九层神庙做了全面“体检”;为了搞清楚地震对建筑的影响,还进行了地震震动性测试。对于塌落严重的东北角塔、九层塔,他们把构件转移到尼泊尔国家博物馆,搭建了第二修复现场。中国专家还坚持“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哪怕有些构件有裂痕,只要不影响结构安全,就用特殊材料修补;对于必须更换的部分,也尽量用和老构件材质一致的娑罗木,让新与旧融为一体……
中国专家还充分尊重尼泊尔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九层神庙的纽瓦丽文建筑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元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门开展了相关研究,探讨中华文明与这些宗教的融合互鉴,让修复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文化的对话。2024年,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从研修班的课堂到吴哥王宫的遗址,从九层神庙的塔尖到景德镇的陶瓷窑火,“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正以“理念共享、实践共融”的方式,点亮共同守护人类文化瑰宝的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获新生,也会有更多的跨国友谊在保护中诞生。正如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学员Janine Renee期待的那样:“中国在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树立典范,以切身经历证实发展与遗产保护可并行。相信本次研修班能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助力。”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