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美景
在北纬30度的雪域之巅,被念青唐古拉山环抱着的西藏纳木错,以4718米的平均海拔冠绝全球咸水湖之巅。这里不仅是环境演变的“地质档案”,更是青藏高原难得的“生态方舟”。近年来,纳木错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践,以高原湖泊特有的生态逻辑证明,“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乱丢”到“零排”
清晨的纳木错湖畔,纳木湖镇达布村村民巴桑把自家昨晚的生活垃圾打包装袋,整齐码放在村口的垃圾定点回收处。不一会儿,转运车便将全村的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当雄县的处置点。与此同时,拉萨纳木错景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员工其美央宗和同事们也开始了一天的环湖巡查工作。放眼望去,湖面碧波荡漾,沿岸干净整洁,满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前些年可不是这样的。”达布村党总支书记达瓦多吉回忆道:“游牧民族有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以前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草场转移时,散乱搭建板房,随手丢弃垃圾。尤其是2000年后,游客越来越多,带来了更大的生态压力。”
2016年,一场环保督查成为转折点。“纳木错是典型的高原封闭湖泊系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沿线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纳木错自然保护区当雄县管理局局长加措举例说,“我们创立了‘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机制,污水也通过化粪池集中收集再转运处理,实现了景区内污染因子‘零’排放。”
志愿者捡拾纳木错湖边的垃圾
此外,达瓦多吉还带领志愿者给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并定期组织全村大扫除。渐渐地,村民都像巴桑一样,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没人乱扔垃圾了,大家都自发维护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达瓦多吉笑着说,“我们还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村民参与湖岸沿线的清洁工作。”
与此同时,拉萨纳木错景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对景区运维实行统一管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的宗旨。”公司物业中心副主管多吉笑着说,“每天早上8点半,工作人员在服务站集合,点完名就分工去核心景区的人行道和湖边清理垃圾。”冬季三天一运,夏季则每日清理,垃圾统一送往当雄县处理厂——这是如今纳木错环卫工作的日常节奏。
曾经,游客可以自驾进入纳木错核心景区,随意露营带来的垃圾和碾压问题令生态压力激增。2019年,景区引入60辆电动观光车,全面取代自驾方式,显著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和垃圾分散程度。多吉说:“现在游客集中乘车,减少了对草场的碾压,垃圾清运也方便多了。”
据加措介绍,纳木错还先后开展了拆除网围栏、飞线清理等环境整治行动,并实施了草场转移季“零”排放管理。2023年,纳木错成功创建“无废景区”,湖水重现湛蓝本色。
沙地变绿洲
在纳木错生态保护进程中,保护与修复并举,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为减轻人类活动对湖面核心区环境的影响,我们将纳木错核心景区内的107户商户、31户牧户和45个临时摊位有序迁至纳木湖镇政府附近。”加措介绍道,“草场退化曾是我们的一大心病,如今政府出资,通过人工种草等方式,我们稳步推进了退化土地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使景区内土地沙化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你看这些以前沙化的地方,现在到了夏天都是绿油油的!”达瓦多吉指着修复后的草场高兴地说。
“我们还制定了纳木错河湖岸线保护规划,禁止河湖采砂、违建等活动,加强了对水域及岸线的保护与管理。”加措补充道。此外,通过加强对纳木错流域湿地及草场的管理、实施尼亚曲鱼类洄游场所生态修复等工程、推行合理的牲畜提前出栏政策、开展草畜平衡工作等措施,纳木错的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的改善,湖面面积从1963.2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38平方公里,水量从816.85亿立方米增加到863.77亿立方米。
在纳木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当地设立了“草场监督员”“生态监测员”等岗位,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促进生态共治。“旅游旺季时,他们还会主动增加巡逻频次,及时劝阻人员进入湿地、践踏草坪等行为。”加措说。
在纳木错生态保护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草场退化、水源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等情况。”加措一边打开办公电脑展示近期收到的相关反馈数据,一边说道,“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他们还利用电子耳标技术,给每头牦牛都办理了“身份证”。“这样就可以有效追踪牲畜的活动轨迹,既能防止牲畜失踪,又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其进入禁牧草场等破坏行为。”他补充道。
2021年10月,经中国科技部批准建设的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长期监测冰川退缩、湖水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等提供了重要科研平台,这里也成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湖泊生态数据库。
共享生态红利
纳木错的生态保护离不开牧民的参与,而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正转化为牧民幸福生活的红利。在达布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过去,达多一家住在牦牛毛编织的黑帐篷里,“挡不住风,冬天难熬”。如今,统一改造的黑色藏式新房既保留了吉祥八宝图案等藏族特色文化元素,又采用了防火防震的环保材质。“完全没有地基,不沾一滴水泥,非常环保且牢固,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雪了。”达多满意地说。
随着纳木错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以前靠放牧为生的牧民,如今都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2016年,我们和兄弟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每年能解决100余人的就业,而且合作社的经营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已超200万元人民币。现在村民年人均分红在1000元以上。”达多自豪地说,“这些收入我们都看得见、摸得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我以前是牧民,如今已在景区工作8年,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其美央宗的话,道出了纳木错生态旅游发展给当地牧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在这里,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加。“像狗熊、黑颈鹤等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野生动物,现在也频繁出没。”达多兴奋地说,“雨季下雨很符合四季气候规律,草也长得好,这都与保护生态有关。”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湖水清澈,草场丰美,牧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赴“青绿之约”。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