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场改写山河的绿色逆袭

2025-09-30 10:44:00 【关闭】 【打印】

  

2017年5月6日,华维光镜头下,当地人在科尔沁沙地植树

  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努古斯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项目区,很难将这个地方与贫瘠、荒凉等词联系起来。山坡上林深草茂,目之所及一片青绿,高大的风机点缀其中,安静地旋转着。树林掩映着大片的湿地,为水禽提供栖身之所。曾经“风沙赶着人跑”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居民和游客避暑消夏的美丽场所。

  发生在努古斯台的转变是通辽治理科尔沁沙地的一个缩影。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横跨内蒙古、吉林和辽宁三省区,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通辽市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科尔沁沙地主体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通辽即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采用多种林草复合经营模式治沙。

  2023年6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号召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通辽应声而动,使科尔沁的沙海加速蜕变为绿洲。

  沙区“绿起来”

  华维光是当地一位资深摄影爱好者。出于对沙地特殊风貌的喜爱,2011年,他开始进入科尔沁沙地拍摄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了沙地从荒凉到葱绿的转变,也记录了当地人艰苦治沙的身影。如今,曾经随处可见的沙地风光已难觅踪迹,他转而将镜头对准了林草中逐渐丰富起来的珍稀物种。

  “作为记录者、见证者,也作为一个受益于生态改善的本地人,我对于沙地治理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他告诉记者。

科尔沁左翼后旗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共建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华维光的镜头记录了很多当地农牧民参与治沙的画面。沙地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治沙人员往往天没亮就要出发,天黑才返回,中午就在沙地就地休息。在华维光看来,当地群众是治沙的关键力量。

  的确,通辽市境内沙地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同时还面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参与,一直是通辽市沙地治理的要诀。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是一场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系统治理的生态革命。”通辽市林草局副局长李向峰说。

  为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当地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将分散在农牧户手中的退化草原、沙地荒地等经营权有序集中,林草部门组织统一规划,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企业统一组织防沙治沙,农牧民通过合作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获得收益。

  比如,扎鲁特旗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合作社+企业+农牧户”的模式,以工代赈,鼓励农牧民群众参与后期管护,企业支付管护费,治理后产出的饲草归农牧民所有,实现企业、集体经济、农牧民多方共赢。

  技术“立大功”

  动员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参与防沙治沙,改变了过去仅靠国家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模式。在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同时,这些项目还产生了可观的生态效益。光伏治沙是经过广泛验证的有效方法:光伏组件的遮挡作用可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植被恢复;通过提高光伏板的高度,并按照合适的间距和角度排布,可为板下植被的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种植喜阴的优质牧草与药材,进而引入畜牧业。

  类似的例子还有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10万千瓦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采用“太阳能发电+生态治理+储能系统”相结合的牧光互补复合模式,完成综合治沙0.5万亩。

科尔沁左翼后旗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显著好转

  在治沙一线,当地技术人员摸索出了一套深坑投苗、浅层覆土的苗木栽植新方法,不仅降低了造林成本,还极大加快了成林速度,在治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介绍说,该种植法可以在树苗周围形成屏障,防止沙地的大风“打死”树苗,还可有效减少坑内水分的蒸腾,并在降水时收集水分到坑内。同时,由于树苗根部覆盖的土层较浅,可以有效吸收光照,提升根部温度,促进快速生长。“一个方法,解决了风、光和水这三个苗木生长的关键问题。”

  这种“深栽浅埋”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尤为明显,科左后旗春季造林成活率从50%左右大幅提高到90%以上,并节省水资源55.8%。该方法也破解了造林季节性受限的难题,使多数树种实现一年四季种植。自2013年推广以来,通过该技术完成的造林面积已超过60万亩。

  如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已探索出网格固沙、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12种可复制模式。同时,压沙机、无人机、扦插机器人、羽翼沙障等新型装备的应用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治沙效率。

  目前,通辽已有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19.4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生态环境实现从整体恶化向全面好转的转变。

  群众“富起来”

  增加农牧民收入,既是生态保护背景下的生计保障,也是治沙成果得以长期维系的关键。为此,通辽市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发展路径,积极培育并拓展多元生态产业。

  首先是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以“塞外红”苹果为代表的沙区经济林成为农牧民的增收“摇钱树”。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34万亩,年产值6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0亿元。林下还可同步种植中药材(蒙药材),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带动果农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


科尔沁左翼后旗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图为农民包装“塞外红”苹果

  通辽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食用菌培育等林下经济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中药材(蒙药材)种植基地12处,中药材(蒙药材)播种面积达20多万亩,近30个品种,年产值7亿元以上。目前通辽市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约8万人,人均相关年收入约2700元。

  依托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等特有自然景观,围绕“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通辽大力发展沙区生态旅游产业,全市年沙地生态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年产值达16亿元。

  此外,通辽市积极推广“风光互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治沙模式,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依托全国第一的硅砂储量,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稳步推进生态碳汇项目开发交易,探索将丰富的森林、草原、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眼下,通辽正在向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目标奋勇前进,蓝图清晰而振奋人心:到2030年,9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谈及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华维光充满信心。十几年的拍摄中,他见证了通辽治沙的实效,沙地在他的记录中一块一块消失。“我相信三五年之后,这片土地又会有很大的变化。”(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