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徒步径山,感受茶山之美 图/姚建心
等辆车的工夫,能在公交站的光伏长椅上给手机充电;走着走着不知路在何方了,点击路边的智能路牌,一秒指路不迷糊;到了晚上,还可以在每年省电140度的物联网太阳能路灯下漫步,成为低碳出行的最小单元……多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持续推动着一场让“零碳”成为可能的乡村实践。
从石矿场到生态村
20多年前的径山村还是一个贫困村,采卖石矿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径山村村民委员会提出要创建杭州市级生态村,于是下决心关闭石矿场,对周边的生态植被进行修复,并于当年开始实行全村封山育林。
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俞荣华告诉记者:“此后,借助‘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我们把以前想做但没有条件做、老百姓要求我们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情都一一完成了。”
俯瞰径山村 图/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径山村围绕农业、旅游、交通、人居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村庄风貌,完善基础配套,处处凸显“低碳”理念的核心地位。
生活中,村里的“零碳”公交车站利用太阳能光伏可以实现车站LED屏、摄像头、灯箱、手机无线充电等用电功能;建设的低碳绿道使用新材料亚克力夜光石,吸光10-30分钟便能够供电10小时以上,可以用作夜间和昏暗环境下的光源。
俞荣华介绍,除了生活减碳,径山村还致力于生态增汇、生产降碳,全方位打造低碳乡村,逐渐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径山村的低碳实践始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径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6%,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凭借着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家底”,径山村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了全省首个村级竹林碳汇计量项目,测算得出,科学抚育的2000亩毛竹林,年二氧化碳吸收量超1.2万吨,净碳汇量近8千吨。
茶产业的低碳革命
径山村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径山茶的核心原产地,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的源起之地,被誉为“禅茶第一村”。近年来,村里整合了3000余亩茶园,全村高端径山茶年产量达7万余斤。茶产业作为径山村第一大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如何将径山茶的生产纳入低碳应用场景,村里也下足了功夫。“首先,从茶园的管理上,我们引导茶企实行有机生态种植,尽量减少污染。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也尽量实现减碳,比方说用电能炒制取代了原先的柴火烧制。”俞荣华说。
除此之外,径山村还在探索将径山茶贴上“碳标签”,消费者用手机扫描碳标签二维码,就能看到碳足迹评估报告,了解径山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相关信息。这不仅便于生态溯源,也能直观体现茶园经营中的绿色生态技术,比如药肥减量增效、绿色生物防控等自主减碳效应。
目前,“碳标签”已在当地几家茶企试行。俞荣华表示,未来全面推广后,就能计算出径山村全域通过低碳生产管理方式减少的碳排放量,“真正为‘零碳村’的打造做出应有贡献。”
生态保护的鲜活佐证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径山村的生态优势不断扩大。2021年,余杭区首个村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带来喜讯—径山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稀有植物“球果假沙晶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等野生动植物超580余种。
“这是一种有力的佐证,充分说明了这些年我们所做的生态保护工作、打造的低碳场景、对低碳生活的提倡是真正有效的。”虽已时隔4年,说起这件事来,俞荣华依然一脸兴奋。
近年来,径山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国家级绿色村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就在不久前,径山村又入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
“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也算是成绩斐然。”面对过去,俞荣华中肯评价;而面向未来,站在共富工坊一侧墙壁旁,他响亮地念出上面的一行大字—“让世界看见径山!”
魏 婧 中国网记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