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政策频出 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

2024-11-06 15:47:00 【关闭】 【打印】
  

   2024年6月28日,重庆江津双福工业园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展厅,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农机产品

  近期,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召开记者会,介绍已经和即将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央行、证监会和金融管理总局也相继推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和金融工具,强力支持企业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扎实推动经济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此外,2024年10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关举措,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在此之前,对外开放方面也有大动作——制造业准入限制全面“清零”;医疗领域亦拟允许在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短期内经济政策频出,受到国内外强烈关注,这些政策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激发新的活力。

  直面挑战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经济数据,整体看,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相对比较平稳,同比增长4.8%。不过按季度看,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5.3%、4.7%和4.6%,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具体来看,中国经济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有效内需不足。从近两年的消费数据看,2023年上半年、2023年全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8.2%、7.2%和3.7%。内需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比如,2024年2月份开始,中国CPI虽然结束了2023年10月以来的负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徘徊,而PPI已经连续近20个月负增长,这都说明中国需求面相对疲软。内需不足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持续增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就处于弱势,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生存压力加剧。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自2024年4月份以来,中小企业在市场指数、资金指数、投入指数以及效益指数等方面环比均有下降。这显示出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经济未来发展预期并不稳定,市场需求有所减弱,在投资等方面更加谨慎。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就业和创新以及供应链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现在所面临的融资困难、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效益、员工收入,也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外,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也有所下降。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1-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9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6%。由于全球市场波动性增加,投资者更趋谨慎,许多跨国公司缩减了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规模。尽管中国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等措施,提高了高质量外资项目占比,但全球经济疲软和资本外流风险仍然影响了外资流入的总量和增速。

  系统性、根本性解决深层次问题

  宏观经济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找到引发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才能制定出切实的政策。同时,政策的空间也是存在约束的,并不存在“一招鲜”式的措施,而是从各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系统性、根本性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所以,近期各部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从刺激和改革两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等五方面,聚焦经营主体和社会关切,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着力在政策具体落实过程中消除经济发展的堵点,为经济发展前景注入信心和活力。

  首先,重视化解地方债务工作。部分地方政府面临着较重的债务负担,不仅影响到政府雇员、教师等人群的收入,也影响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可能会“打折扣”,一些涉及到大众民生的项目投资有可能延迟或者取消。为了支持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中央政府除了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短期内大大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总额和相应的利率。当然,想要彻底解决关键是增强地方财政收入。为此,中央政府除了加大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外,未来还会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增强地方政府的自我造血能力。

  其次,全方位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一方面,充分利用投资带动需求扩大,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快“两重”项目建设进度,同时新开工一批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的项目,完善基础设施。为此,中央提前下达2025年1000亿元“两重”项目清单和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些举措目前已带来了积极效果,比如,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投资大,同时也都吸引了一批民营企业参与,充分发挥了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进一步提高,中国多地也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通过放开落户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租房落户、上学等政策,扩大奖学金名额和提高奖励标准等一系列政策,从减轻负担的角度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另外,政府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活跃资本市场,丰富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等举措,让他们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巩固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聚焦产业链稳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科技创新,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比如,证监会出台了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一系列举措;金融管理总局优化了续贷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央行在降息降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新的金融工具来支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

  下一步,政府还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同时,通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减少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稳定和激活房地产市场,央行降低了首付款比率和贷款利率,新设了3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扩大白名单地产项目范围。政府还会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方面加大城中村的改造进度,增加新需求,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减少新的商品房供给,从而减少商品房的库存,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2024年9月10日,上海首家综合型外资私立医院—嘉会国际医院 

  对外开放又有大动作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前不久,中国接连推出两项扩大开放的重大措施,其中之一是出台《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两条限制措施:“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

  中国对书籍、报刊、杂志、海报等信息载体的生产制造一直有严格的限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确保了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免受外部不利思想的渗透或影响。不过,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以前的限制性措施已经不太必要。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可以吸引外来技术和资本进入国内,促进国内印刷行业转型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一限制的取消,彰显了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体系已经拥有较强的内生稳定性,适度放宽外资准入不会对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产生实质性威胁,而出版物印刷行业还可以更加灵活地与外资合作,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吸引国际文化资源进入中国,也有助于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同样,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承千年的人类智慧。不过,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如何加快中医现代化、产业化的问题。取消禁止外资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一方面由于很多保密药方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秘密,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企业生产中成药,不仅可以加快中药行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也有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造福世界人民,让中医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一项措施是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如何加快医疗改革,更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更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此项措施的施行将对促进医疗改革,提升大众医疗服务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将加快中国医疗人才的培养。最直观来看,随着外资医院的落地,将会有一批外籍医生与国际化人才加入中国的医疗队伍,带来相关技术以及先进医疗理念、管理方法和人性化服务模式。与此同时,现有的医疗人才竞争格局将被打破。可能出现的人才流动既为外商医院提供了高水平人才,也会激励医院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培训机会以及工作条件,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其次,满足民众的多层次医疗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涉及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还包括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等的不同需求。外商独资医院通常定位于高端医疗市场,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对医疗质量和服务体验要求较高的中高收入人群。

  同时,外商独资医院往往能够更早引进国际最新的药物、医疗设备和技术,为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弥补公立医院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

  从长远来看,外商独资医院的设立增加了医疗市场的供给,加大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迫使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而随着可选择医疗服务的丰富,保险公司也可能会推出更多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在患者遭遇重大医疗事故时获得更大的费用覆盖,减少医疗费用。

  树标杆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全球化进程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这些举措释放出了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信号。

  从短期来看,制造业负面清单清零将显著扩大外资企业的投资领域,促进外资流入。减少负面清单中的限制条款简化了外资进入的程序和条件,提高了市场透明度,使外资企业能够更好理解政策环境和市场规则,在评估投资风险时变得更加明确和可预测。

  当下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一些大国甚至出台了各种法律来限制外资,严重打击了企业的投资信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反其道而行之,毫无疑问将刺激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加快布局中国市场,改变当前外资增长乏力的局面。

  中长期看,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深远。一方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在对外合作中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对外展示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国际合作的决心;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推动形成更为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身体力行、减少投资限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应对当前经济停滞不前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有助于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强的优势仍然存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工具箱”仍然很多,可以从根本上保障经济持续健康、高质和较快发展。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