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台港澳侨>台湾

台湾经济冷暖之间

2018-01-03 10:25: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王建民 吴凤娇

  2017年,台湾经济呈现“外温内凉”“贸易热投资凉”格局。在外部需求增加带动下,台湾经济呈现明显的回温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接近2。6%;股市出现多年少见的万点行情,主要产业景气好转,企业获利普遍增加。但经济改革进展不顺利,争议不断;民生问题没有明显改变,空气污染成为继低薪之后又一个重大挑战。2018年,台湾经济基本上会延续好转与平稳增长态势,但因国际纷争显著上升与岛内选举等因素,对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经济回暖,呈现显著的“外温内凉”格局

  2017年,受国际经济复苏与市场需求回升影响,台湾外贸出口显著增长,带动经济明显回温。依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主计总处统计,2017年前三季平均增长2。64%,预计全年增长2。58%,不仅实现了“保2”目标,也创下近3年最高增长率。

  不过,台湾经济增长动能并不足,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并不突出。亚洲开发银行于2017年12月13日发布《亚洲经济成长预测报告》称,2017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仍是亚洲“四小龙”最低,其中预计香港、韩国、新加坡“三小龙”经济增长均超过3%,只有台湾不足3%。整个亚洲平均增长5。5%左右,约高出台湾经济增长1倍之多。数据显示,台湾经济增长率也远低于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

台湾股市

  台湾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外部需求趋热即出口带动。2017年1-10月,外销订单金额接近4000亿美元(3956。4亿美元),年增长速度10%,创历年同期新高,预计全年可能达5000亿美元(约4900亿),也是2011年以来首次超过二位数增长。其中苹果产业链带动的电子产品与通讯产品是接单主力,也是台湾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关键。

  内需不强尤其是投资疲弱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因。台湾自2002年起就一直推动促进民间参与投资工作,但效果有限,2016年与2017年更出现显著下降,显示民间投资促进效果不佳。在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中,来自外部净需求贡献率达1。75个百分点。可见,台湾经济呈现显著的“外温内凉”特征。

 

  企业结盟成为新趋势

  外部经济形势好转,带动制造业景气复苏。2017年1-9月,台湾制造业营业收入近19万亿元新台币,年增长速度4。5%,创下近5年来最大增幅。其中,电子零组件、半导体、光电等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表现优异,主要企业业绩显著提升,普遍盈利增加。

  不过,台湾优势产业面临挑战。据台湾工业研究院产经中心发布的调查,201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有望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达4110亿美元,年增长近20%,台湾产值有望达到805亿美元,但仅增长0。5%,而韩国产半导体产值则达到868亿美元,首次超过台湾。

  面对国际竞争,台湾产业界出现一股结盟合作风潮。在台湾当局经济部门协助下,2017年10月15日,台湾新日光、昱晶与升阳科技三家知名太阳能企业合并,由新日光主导,当局注资约50亿元新台币(不超过实收资本20%),合并后太阳能光电发电量达5GW,成为台湾最大太阳能光电企业,不仅可提升竞争力,而且为海外投资布局尤其是“新南向国家”布局与合作。继新日光、昱晶和升阳科技合作组成“三合一大联盟”后,台湾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茂迪于10月17日宣布与硕禾共组“台湾太阳能模组制造公司”(TSMMMC),同时争取其他公司加入,打造太阳能“模组大联盟”。

  台湾光电产业也积极结盟合作。面对光电产业领域霸主韩国三星公司独霸全球主动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手机荧屏市场,台湾的友达、群创两大光电大厂有意联合晶电、隆达等LED企业,实现同业大联合,开发次毫米发光二极体(Mini LED)产品,争取市场先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台湾服务业表现差异相对较大,金融业表现优异,零售餐饮业相对平稳,观光旅游业市场则出现内部分化。经济形势好转,股市繁荣,为上市公司与金融业创造了良机。上市上柜公司获利普遍增加。依台湾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统计,2017年1-10月,银行、证券与保险业税前获利达4848亿元新台币,超过上年全年获利金额,预计全年将突破5000亿元,其中银行业获利约占2/3。

 

  股市火,车市升,房市温

  2017年,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股票市场出现“非典性型繁荣”。股市在8月突破万点行情后,一直延续年底,创下台湾历史上最长的万点行情。

  这次万点行情的表现,非台湾所独有,2017年世界主要股市均有较佳表现,美国、韩国、印度、中国大陆等股市有突出的表现。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与好转,需求增加,尤其是苹果产业链与AI等新兴领域,成为这次股市行情的重要背景。台湾保险公司资金的大举入市与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操作也成为台湾万点股市行情的关键。此外,外资一直是影响台湾股市的关键力量。

  不过,股市万点行情与繁荣,却意外出现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变冷,企业资本市场增资不热。依统计,2017年1-11月,IPO上市企业仅18家,加上12月规划上市的3家,全年仅有21家,创近3年来新低,与2014年持平,是2007年以来最惨谈的现象。尤其是台湾本地企业新上市家数创新低,1-11月只有9家,另一半是外商。台湾证券界认为这与台湾企业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大型公司以发行公司债与国际债券为筹资主力,小型企业无力上市。

  股市热,投资者收益增加,整体经济趋暖,带动台湾车市升温。摩托车内需市场发威,2017年全年预计销售量(领牌照量)达到97万辆,创20年来历史销售新高。同时,家用小汽车也出现小繁荣,预计全年销量达44万辆。

  2017年,台湾房地产市场延续2016年以来的盘整与回温态势。1-9月,代表区域及房屋买卖的“家户购屋比”即每百户家庭购房数有2。28户购房,较2016年同期2。05户明显上升,已接近2015年同期水平。台湾房屋中介协会票选的2017年房市代表字则是“盼”,即购房者期望房价降,卖房者则盼望房价止跌回升。房市价格动向则是南北差异明显,6个直辖市房价呈现“北跌南升”格局,即高雄市与台南市的房价上涨,台中市、新北市、台北市场与桃园市则呈现不同程度下跌。

 

  “新南向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2017年,台湾经济发展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的结果是呈现“西冷南热”“西冷北热”与“西冷东热”格局。即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尤其是台商对大陆投资或大陆企业对台投资有所下滑变冷,而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与“新南向国家”经贸关系趋热。

台湾新竹的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

  2017年台当局采取鼓励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外商及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双双衰退。据台湾地区经济事务主管机构统计,2017年1-10月,外商对台投资金额55。5亿美元,同比减少46。33%。2017年底,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召开的“加速投资台湾专案会议”上提出简化审议程序、开放跨业经营与产业升级等三项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但这只是技术性的措施,未能从两岸等战略与核心问题入手,对促进外商投资效果有限。另外,大陆企业对台投资进展缓慢。依台湾统计,2017年1-10月大陆企业对台投资下降16。9%。依大陆商务部统计,到2017年9月底,大陆累计有438家非金融企业在台设立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累计为22。35亿美元,投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通讯、餐饮等,为台湾创造1。6万个就业机会。

  台商对大陆投资意愿有所下降,但总体投资仍呈现平稳状态。台湾电公会于8月底公布的“2017年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呈现“三降”(对大陆投资意愿降、对未来经营预期下降与对经贸纠纷解决满意度降)与“三升”(经贸纠纷比率升、回台投资意愿升、回台上市意愿升)。依大陆商务部统计,到2017年9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累计达10。1万个,实际投资金额累计660。7亿美元,创造1100万个就业机会。依台湾统计,1-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下降8%,台商对大陆以外海外地区投资下降16。8%。

  不过,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的经贸往来有升温态势。台商对“新南向国家”的投资意愿显著提升,甚至超过对大陆的投资意愿。2017年12月初,台湾工业总会公布“产业界对东协和南亚布局之意见”调查发现,已经前往及评估中的这一地区的厂商占82%,其中以越南、印尼、泰国、马亚西亚与新加坡居前5位,即以东盟核心成员国为主,只有15%没有新南向计划与意愿。依台湾地区投资审查机构统计,2017年1-10月,台湾对“新南向国家”投资金额近3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5%,其中对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与印尼等投资金额增长比较显著。另外,“新南向国家”对台投资也明显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不大。

 

  经济改革争议不断,进展有限

  2017年以来,台湾当局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改革,但因事前准备不足,方向不对,争议不断,阻力重重,成效不彰。民进党上台后,率先启动并全力推动涉及劳动休假制度的《劳基法》修改,完成立法后却争议不断,企业、劳工与市民均表达了不满,造成多输格局。又不得不于2017年重新调整与修正这一法案,涉及“轮班间隔”时间长短、“七休一”等诸多争议,却因过于照顾资方利益与过于依赖在立法机构的多数优势,强行“立法”,引起很大争议,年底前未能完成立法,预计未来很难有一个理想的修正结果,劳动休假制度争议仍会持续。尽管争议重大、引起公务员群体极大不满的公务员年金改革完成立法,但军人与劳工等年金改革尚未完成,未来挑战更大。

  在经济建设方面,台湾当局则大力推动“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在争议甚大与不同县市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在民进党做出象征性让步的情况下,完成立法,达成4年4200亿元新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第1期规划自2018年9月至2019年底,当局编列预算1070亿元,重点是“城乡建设”“水环境改造”与“轨道建设”,但因将更多资源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而不是更多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对台湾经济的拉动效果有限。

  台湾当局推动能源政策改革与调整,落实“非核家园”目标,结果造成电力供应紧张与空气污染,最后又不得不调整能源电力政策,在鼓励包括太阳能与风能等新能源投资的同时,鼓励节约用电。特别是不得不启动“空气污染法”的修正,但又强调燃气电厂不受排污的总量管制,又引起争议。

 

  民生问题更突出,空气污染成为新隐患

  2017年台湾民生问题没有明显改善,薪资增加有限,生活压力更大,又面临“弃核”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加上两岸关系僵局持续,民众对生活现状依然漠然与茫然,成为2017年台湾民生问题的显著写照。“台湾2017代表字大选”结果显示,前十名分别为茫、劳、忧、乱、虚、荡、滞、厌、变、惜,尤其以“茫”字为首先字,与外界对台湾社会经济的认识大体一致。

  台湾失业率虽不断走低,但并没有带来薪水的上涨。依台湾地区行政机构主计总处统计,9月失业率降为3。77%,创近17年来的同期最低,预计全年失业率在3。8%左右。尽管名义上失业率持续走低,但“非典型就业者(实际就是临时工)”众,让就业者的水分增加。

  台湾物价水平不高,2017年物价则有小幅上扬,但总体表现平稳,CPI年增长率只有0。35%。可以说,“低增长、低薪水、低物价”成为当前台湾经济的典型形态。

  2017年出现的一个新挑战是“非核家园”与“去核增煤”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变得突出。由于民进党当局强势推动“非核家园”政策目标,即面对未来放弃核能发电与可能出现的电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增加燃煤发电,结果又导致空气污染变得更为突出,中南部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所谓“紫爆天气”。于是,民进党曾提出的“用爱发电”成为大笑话,变为“用肺换电”。多年后,台湾再次出现民众抗议空气污染的抗议行动。可以说,能源结构改革引发的电力紧张与空气污染问题,成为新难题。

 

  2018年经济总体仍呈现缓和增长态势

  2016年底开始全球经济复苏,2017年出现小繁荣,这一波经济复苏有望会延续到2018年。有关国际经济组织与机构普遍看好2018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态势,普遍预测增长3%以上。OECD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3。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8年台湾经济预计仍会维持平稳增长态势,普遍预测增长2。2%左右。其中台湾地区预计经济增长2。29%,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预计为2。27%,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增长2。2%,显然低于2017年,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其他亚洲“三小龙”。台湾地区发展主管机构将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2。4-2。6%之间,不过2018年支撑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会有所变化,外需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相对弱化,内需将成为主要拉动力,即依靠扩大内需刺激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由于经济好转,前瞻建设的拉动、多项重大投资案相继动工,军公教加薪及带动劳工工资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提升。其中,华邦电子与台积电两大半导体企业宣布在南台湾投资总计达8000多亿元新台币,成为投资拉动的标志性投资案。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主计总处负责人认为,2018年台湾经济增长贡献来源呈现“内需大于外需”格局,预计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台湾经济的主要力量。其中又以民间消费为主,贡献率为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仅贡献0。48个百分点。尽管内需回温,但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主计总处预计2018年民间消费仅增长2。08%,是2013年以来最低,显示内需回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是有限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格局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台湾企业界普遍看好2018年经济前景。台湾《天下》杂志(2017年12月号)公布的2000大CEO调查,普遍对台湾经济增长较当局乐观,90%以上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会增长。在海外投资布局上则出现“陆热南冷”“陆升南降”及“外降内升”态势,即对台湾岛内投资转趋积极,信心回升。

  尽管预计2018年经济面总体仍有较佳表现,但不确定因素很多,国际政治形势更趋紧张、美国税改与联储升息、中美贸易摩擦及国际油价变化等都会对2018年经济增长、发展与金融市场稳定带来新的挑战,甚至冲击,正在持续复苏中的全球经济随时都会被重大国际事件所打断,经济增长与发展对外高度依赖的台湾经济必然会受到影响。

 

    王建民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名誉院长

    吴凤娇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副院长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