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小天使:携手见证“一家亲”
辛勤播种,精心耕耘。如今,“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2917年7月6日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北大附小),来自宝岛台湾的40位“小天使”与大陆同龄学童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孩子们眼里的“两岸一家亲”。
既然相遇,便是缘分
来自台北的江喻今年10岁,在台湾民族小学上四年级,闪着一双明眸,她告诉记者,“跟爸爸妈妈来过上海咯,这次是第二次来大陆哦!”
江喻说,她超喜欢大陆少年组合TF boys,二年级参加社团的时候,就学会了他们的歌,“觉得好酷”,于是毅然收藏了小boy们的照片,可惜,江喻说,她至今还没有听过“现场”。
对于北京,江喻最想去的是长城,还对接待自己的北大附小充满了好奇,蛮想在这次行程中交一个贴心“小伙伴”。
来自台北的“小天使”与北大附小的学生相聚北京
跟江喻一起,40位来自台北三所小学的“小天使”参加了“第十五届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他们中最小的孩子只有7岁。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两岸一家亲,首先要让两岸青年亲、少年亲。他希望小朋友们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好伙伴,以后也能保持联络、互相促进,成为一生的好朋友,成为两岸一家亲的具体体现。
自1992年7月举办第一届两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动以来,“小天使”活动已经持续了25年。两岸小天使的足迹遍及大陆14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本岛,参与交流人员超过万人,已成为两岸青少年交流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年龄层次较低,影响面很广的重点活动之一。
“既然相遇,便是缘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叶静漪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从娃娃抓起,“这个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她表示,大陆与台湾“小天使”天真无邪的交流互动,消弭了两岸人民因为历史因素产生的误解,加深了两岸青少年的民族情、同胞爱。
相处的几天里,台湾“小天使”寄住北京同学的家庭,同吃同住,互为友伴,并在周末与小伙伴家庭一同出去游玩,过一过大陆孩子的日子。
“站在彼此的角度来看对方,不以自己的立场来误解。”台湾市民族小学校长黄耀农期待这批“小天使”能互相了解,亲身感受,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这边的“大风景”。
“这对台北孩子来说会是一种很深刻的感受,一定可以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鲜明的印记,这样的印记可以改变大人。”黄耀农说。
自然交流才可以心灵契合
“一样的大地,一样的天空,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一样的皮肤,一样的脸孔,心中拥有同是一个梦……”开营仪式上,两岸的孩子们共同唱响了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的主题歌《同是一个梦》。
作为这项活动的发起人,中华企划人协会理事长翁林澄和他的家人每一届活动都在现场。“无非是要呵护我们的下一代,为民族的融合出一份心力。”
“小天使”江喻在接受记者采访
翁林澄表示,盛暑的北京更显得两岸交流的热诚和亲切。他见证了“小天使”“从小到大”的历程,亲历了每一届活动,甚至为孩子们花费70万元台币创作了主题歌,“不收版税,随便播”,他笑言,“年轻很疯狂”。
“爸爸”是家人的榜样。在翁林澄的带动下,他们一家四口都成了“小天使”的“义工”。儿子翁林宇、女儿翁瑄当年都曾是“小天使”的一员,并一直为“小天使”交流活动“加油打气”。两人随后在北京大学拿到了学位,倾心服务于两岸,在两岸交流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为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翁林澄费尽心思。他透露,最大的困难是筹集经费。有一年,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贷款支持“小天使”交流活动持续进行。
举办这样的活动,在两岸之间奔波,其中的辛劳不言而喻。翁林澄说,这次想来的孩子特别多,甚至有的家庭姐姐已经报了名,“弟弟也要来”,可惜名额有限,无奈之下,他只好狠狠心婉言告知,“不好意思,一家只能来一个哈。”
从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到高雄、花莲、台中、阿里山、日月潭,到处都有“小天使”播撒的友谊种子。“家庭接待是活动规划的主轴,也让“小天使”在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自己的家园和友伴。”
为了保持孩子们童心的纯净,翁林澄希望活动的目的性尽量降低,“自然交流才可以心灵契合。”他在心里祈祷,“不管两岸关系如何,都不要把和平“小天使”交流的机会切断。”
给孩子做事,老天都会帮忙
台湾民族小学校长黄耀农用“眼见为凭,用心感受”寄语来自宝岛的“小天使”,他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心里交到好朋友”。
举办这次活动,中间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不过,黄耀农说,“只要愿意给孩子做事,老天都会帮忙。”也因此,暑假当中最紧俏的机票都被“小天使”们拿到了。
孩子们从台北桃园机场3个半小时直飞到北京。“或许只是打个盹,吃个午餐”的时间,黄耀农却相信“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大跨步。”
这几年,黄耀农带孩子到世界很多地方游学参访,他一直在想,我们可以跟金头发、白皮肤的孩子交友,为什么不可以跟同种同源的大陆孩子一起做朋友?
基于这样的想法,黄耀农成了孩子们的“大团长”。这次活动集结了台北民族小学、民生小学、敦化小学三个学校的孩子。他说,“在短时间内让校长和家长接受并且支持这样的活动,我们下了一点小小的功夫。”
在台北,黄耀农亲自为家长办了一场说明会,参加的人很多,大家都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一切。
“我只是把自己这几年来大陆的亲身感受,以及朋友在这边的生活经历告诉他们,同时提醒家长,孩子们未来的就业市场、工作伙伴,可能性会在哪里。”
黄耀农说,“这几年在台北出生的小孩子以后会不会也来大陆生活,家长如果真心为孩子设想,就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家长知道这一点,孩子们也知道这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他们创建这样的机会。”
说明会之后,立刻有家长前来打探,“还能增加一个名额吗?”
“让台湾的孩子来过过北京孩子的日子”,这样的连接本身就很“吸睛”。说明会让家长们提着的心放了下来,甚至有家长说,“我们也想去。”同源同种的中国人,在不同地方的生活,他们也想来感受一下。“我觉得大人也在帮自己找出路。”
黄耀农说,回到台北,孩子们自然会把在大陆的经历和友情转达给家人及亲朋,所谓“口耳传播”,在黄耀农看来,用孩子的视角来看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诉说他们自己的故事,“远比大人写文章去感动孩子要有用得多,这将是一个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