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资讯

格莱美与诺奖同场 科学与考古共叙

2017-07-31 15:54: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喻捷

小剧场里大小观众爆棚

  2017年7月21日晚,北京海淀文化馆小剧场内座无虚席,三小时的精彩演讲引得全场掌声不断,有挨着墙站着听的、有坐在台阶伸着脖子听的……

  以“格莱美与诺奖同场,科学与考古共叙”为主题的科普讲座SELF格致论道第19期“自由表达”请来FAST超级望远镜选址系统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聂跃平;2002年度搞笑诺贝尔奖获奖者、美国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专栏作者西奥多‧格雷;瑞鸣音乐创始人、格莱美协会会员、中国金唱片奖获奖者叶云川;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冷冶夫;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六位来自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大咖,听他们分享对世界认知的不同表达。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现场参与活动,别急,我们带你回顾本期SELF“自由表达”究竟说了些什么?这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科学思想与历史文化交织的现代沙龙!



  冷冶夫: 4O年坎坷路,还有谁在做人类学纪录片?

  “今天开机了,明天就是历史。”

  人类学纪录片从来不是为了播映而拍的,而是为了记录人类生存轨迹的变化、留存人类历史而存在的,它是素材的累积、是不需要口述的原生态影像。尽管有非常多的文献记录,但我们无法“看到”书上说的种种人类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而珍贵的文化分分秒秒都在走向消亡。冷冶夫投身人类学纪录片,透过影像,让下一刻就不复存在的仪式、文化留下来。“如果你无法忍受清贫和寂寞,那是做不来人类学纪录片的”,冷冶夫一句话掀起了阵阵涟漪──这正是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困境──而他还是一路坚持了40年。



  西奥多‧格雷: 万物皆化学

  “化学充满了原始的力量与美丽。”

  你对化学的印象也许停留在那些元素符号或者穷极无聊的反应方程式?而你真正接触过那些元素真正的样子吗?对西奥多‧格雷来说,日常生活就是化学:人、食物、空气、任何你在煮饭时用的食材……都是化学组成的,没有一个东西例外。而演讲中,我们不时也感受到他对元素周期表的爱,以至于拥有一个真正的periodic ”table’’(他制做了一张储存化学元素的桌子,排序如同周期表)。从元素、分子到化学反应架构了这个世界,在这个脉络下,西奥多‧格雷带着我们从化学家的眼光分析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丰富资产。



  聂跃平 :为“天眼”找个家

  “学以致用,一辈子认定一件事就把它做下去。”

  生于贵州独山县,从小聂跃平就爱在家乡的山水里探险,但不知道那么多洞穴、山凹、暗河是怎么来的。直到上大学念了地质系才知道那叫喀斯特地形。毕业后碰巧遇上“黔南岩溶研究”的任务,让他5年跑遍了贵州7万平方公里的山水,从此奠定厚实基础。1994年,天文台想找适合建造大望远镜的洼地,聂跃平遇上了“学以致用”的机会,“想为家乡做一件事”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在资金匮乏的巨大压力下仍然不放弃、在极度考验人体力耐力的原始林木中奔走不辍──当然还有让他感念于心的平塘县民,为几位科学家热情设酒杀鸡、送饭送水。二十年的投入,成就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连带为贵州带来开发与繁荣。“一个人的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聂跃平用大半生写成的奉献。



  叶云川 :上古传说的音乐狂想

  “当音乐响起,所有的痛苦都会消失,这是音乐的作用──看似无用,却往往比我们以为实用的东西,来得有用。”

  《神话》是一张耗时七年的专辑,而这一切源于童年:那时不到十岁的叶云川读了山海经的故事,从此这奇异瑰丽的上古传说就如一颗种子,埋在了他心中。好几十年的酝酿,种子终于萌芽,他不只用音乐诉说山海经的故事,他还贯彻了自古中国人的精神,夸父逐日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奉献”精神。音乐是抽象的,也因此有宽裕的空间能够诠释、包容,以至于抚慰我们的心灵。叶云川从历史文化当中汲取力量,献给社会一段又一段动人的乐章。



  杨林 :探寻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证据

  “我们要做中国自己的考古编年史。”

  “中国人从哪里来?”你想过吗?相较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即多元一体、兼容并蓄以及延绵不断。而这样蔚为大观的中国文明却没有确切可估量的科学佐证?何其使人扼腕!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中华文明探源”这项计划了,用杨林的话来说,“考古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的不足”。他带着我们从距今5000年的辽宁牛河粱红山文化开始,走过浙江良渚、陕西石昴、山西陶寺直到中原的二里头,一路探勘古代中国如何从王国走向帝国。


  曹则贤:什么是物理学?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或曰野心。在达成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技术支撑起来的高度发达的社会,而如果仔细审视一下,你会发现这些技术的基础差不多都是物理学,这是物理学带给我们最实用的好处。那到底什么是“物理学”? 曹则贤认为物理学是“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或曰野心。在达成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而物理学的力量展现在认知、预测、创造这三个层面上。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应该是一个能提出问题的思想者,并且是思想的实践者。而物理学作为一个专业,是让我们理解世界、提出问题然后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东西。像量子力学、相对论这些在上个世纪被认为带来革命性头脑风暴的学问,在21世纪的今天,应该成为我们的常识。



参加演讲的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SELF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