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扫一扫
这几年QR码发展迅猛,几乎无处不在。掏出手机扫一扫,立即从线下到线上,接入近乎无限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说,以QR码为代表的二维码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之一。
二维码,加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维条形码,全球每天扫描码近100亿次。之所以这么流行,其实是起源于一个基本问题: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一种迅速读取数据的方法,全球经济离开了它将难以运转。这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条形码的前世今生
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今天的应用相当广泛,但凡一个正规的商品都会印有一个条形码。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商品背后没有条形码,结账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收银员又要输入货品名称,又要输入价格……没有条形码,大型超市可能会乱成一团。
世界上第一种条形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的美国。随着商品的丰富和商业的发展,很多店主为该怎样加快结账速度而烦恼,一名德雷克赛尔大学的研究生偶然听到了这样的抱怨,于是产生了一个让机器代替人来读取产品信息的念头。他设计出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编码—用一根特别的线条作为起始定位,其他的线条和空白代表二进制中的0和1,只要增加线条的数量,就可以演变出更多的组合。排列的方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横向条形码不同,当时的条形码是个同心圆,看上去如同箭靶,是为了确保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读取。
这就是现代信息码的雏形。他们在1952年申请了一项专利,但没有财力去大量印制推广这种编码,另外一方面,扫描器的技术也尚不成熟。等到这种条码真正第一次用于超市购物,已经是12年之后的事了。
再后来,全美国连锁食品企业协会选择了IBM提交的条形码作为标准,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条形码了—它的长度固定,由12位代码组成,被称为UPC码。1974年,可以完美地识别出UPC码的氦氖激光器诞生。条形码这种极为节省成本的技术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维不够看二维
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一直在膨胀。之所以把条形码称为一维码,就是因为它仅用宽度记载数据,能否突破单向维度呢?早在1987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两行甚至四行的条形码。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开始实践这个想法。
所谓二维码,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更加复杂的条形码。前后有多达几十种二维码标准在世界各地被开发出来,在这场混战中,QR码成为了最后的赢家。QR码,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原本是为了汽车制造厂便于追踪零件而设计。因为开放授权,不需要专利费用,QR码现在几乎成为了二维码的代名词。
与一维码技术比较,二维码的优越性显而易见。首先是条码的信息密度大大提高,二维码的信息量是一维码的数十到数百倍,可以将文字、照片、指纹、签字、声音等进行编码;其次,二维码抗损、抗干扰和纠错能力强,理论上,二维码在被损坏50%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
多年来,世界各地一直有企业和商户在推广二维码,但成效寥寥。与条形码面对的市场不同,二维码需要多方的联合推动。直到智能手机遇见了二维码,等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了一个读取终端,二维码终于盼来了真正的春天。
让二维码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后台服务,它是连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从2010年开始,国内二维码市场迅速升温,各种应用软件层出不穷。
二维码的未来
作为信息码的一种,二维码的发展历史,同样也可以视为信息码的主流演进史。另一方面,条形码也演化出了新版本—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采用了三维条形码,它可以直接嵌入物体的表面。
二维码也还在完善的路上。2004年,微型QR码问世,这是一种满足小型化需求的超小型编码;2008年,iQR码诞生,这种编码容量大、面积小,还可以是长方形的。根据时代的变化,搭载读取限制功能的QR码也已研发出来,以适应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
在外观美化方向上,也有许多人致力于二维码的个性化、隐形化等方面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入股的Visualead公司,就可以利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将传统QR码中近70%的色块抹掉,做出一种近乎无形的二维码。
将来会出现三维码吗?打造一个三维立体码,从成本角度考虑并不合算。如果要在如今的二维码基础上继续添加信息,颜色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要素。把颜色作为一个真正的维度来记录信息,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应的专用识别工具识别。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彩码图形会变得更好看。
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中,二维码仍将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身边的二维码也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