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一个人的西行

2016-06-27 09:1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张霄

  说起玄奘法师,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西游记》里慈悲却古板,还不时要念着紧箍咒的“唐三藏”。尊重真实历史来拍玄奘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事实上,大多数中国观众对小说《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了解远远超越玄奘西游的真实经历。然而前不久上映的中印合拍电影《大唐玄奘》,却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唐僧”的故事。

  真实的“西游记”

  与电影开篇所讲一样,历史中的玄奘法师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以达解人民疾苦的鸿愿。然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却未获唐太宗批准。

  玄奘法师决心已定,唐太宗贞观元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开始了一个人西行之路。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数度命悬一线:被当成偷渡者,险中西域边陲的箭雨;徒弟石磐陀因被心魔驱动,竟对恩师匕首相对;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失去水源又迷失方向时,差点命丧黄沙……

  西行取经之路,绝不东退一步。最终,玄奘法师凭着内心不变的信念,历时四年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完成了这段不可能的旅程,来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玄奘在那烂陀寺5年,对佛法的学习极为刻苦,他精深的佛法学识得到戒日王的赞赏,并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请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四方。

  “此时,我的心看着一个叫玄奘的法师被人簇拥着骑上了大象。他被人欢呼着、赞美着,在人群中游走。我可以回去了,我要回去了。”大会结束后,玄奘法师毅然拒绝名利、优遇的挽留,不忘初心决定回国。

  延参法师在谈及《大唐玄奘》时说,玄奘大师在这一路的行走中,递给世界的精神就是,愿世界更美好,愿人们在生活中活得更有方向,让人们感觉到人生的光明。玄奘大师用一颗赤子之心,传递着社会的良知,他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启示和思考。

  “小乘”与“大乘”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原因,似乎都是围绕着“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展开的。

  “小乘认为,万事万物是由各种细微的条件组合构成,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就此大乘认为,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变化和不永恒的状态,大乘更加能够理解宇宙的真相,万物循环而又虚幻不实。”在那烂陀寺学习并游历佛国诸地回来后,玄奘这样回答老师关于大乘与小乘的不同。

  在印度游历期间,玄奘见到一位老人不走中间宽敞的路却要沿着路旁而行,便上去询问,有人告诉他屠夫、娼妓、乞丐、清道夫等不允许进城,如果有事进城,需远离主路,在路旁行走。

  玄奘不禁问道:“但这里是佛陀的国度,佛说众生平等,在这不该如此。”

  “这虽然是佛的国度,但佛的子民们都尚未成佛。”老者的回答让玄奘心情沉重。

  之后,他遇见了加拉瓦,一个因为主人家着火冒险救出小姐,却被认为是玷污了小姐而受到诅咒永远带着面具的奴隶。

  “只有婆罗门尊者才能解开诅咒,但是谁会同情我这个卑贱的奴隶呢。”

  甚至被加拉瓦救出的小姐库尔玛,也被她的父亲逼迫给一个死去的婆罗门陪葬,于是加拉瓦和库尔玛一起逃走了,远离家庭,过着流浪的生活。

  因为玄奘法师的请求,婆罗门长者解除了加拉瓦的诅咒,在恒河洗浴之后的十天摘掉面具。就在玄奘、加拉瓦和库尔玛带着经书与佛像渡过恒河时,突然的风浪将船上物品都倾入河中,加拉瓦不顾自身的安危,跃入水中捞起佛像,他的面具也在此时自己解开了。

  这就是佛的普度众生,是上天摘掉了加拉瓦的面具。

  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

  1300多年前,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开启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而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就职后首次访华,第一站即抵达西安,并在大慈恩寺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起登上纪念玄奘西行的大雁塔。

  在般若堂,莫迪欣然提笔,题词留念,并向大慈恩寺赠送了一株菩提树苗。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代表寺院接受,并回赠印方一尊玄奘法师铜像。在莫迪总理访华期间,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三部表现中国与印度友好交流题材的电影:《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投入拍摄。

  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物,莫迪与习近平在大雁塔会面,印度民众也会藉此了解唐僧取经、唐朝盛事等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2016年5月25日,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在北京会见了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大唐玄奘》导演霍建起和主演黄晓明。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统对《大唐玄奘》表示了赞赏,称作品为中印文化交流添上了重要一笔。

  《大唐玄奘》的拍摄,是表现中印友好交流题材的重点影片项目之一,是贯彻 “一带一路”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扩大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