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明珠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青藏高原上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这些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战争,不断兼并联合,结成部落联盟。约632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他在荒原上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的城市雏形。
为了巩固统治,松赞干布向当时统治中原的唐朝皇帝求亲,随后迎娶了唐朝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并在拉萨玛布日山(今布达拉山)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宫室——布达拉宫。可惜的是,随着吐蕃帝国的灭亡,这座宫殿毁于连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在原址改建而成。
与布达拉宫同时期修建的,还有大昭寺。据说,它是为了一尊佛像而建造。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他亲自绘图并给佛像开光加持。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尊贵。该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文成公主带入西藏,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佛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佛教信徒们认为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
关于文成公主进藏后的故事,史料中有很多的记载,民间也有很多的传说。事实上文成公主也确实致力于吐蕃和唐朝的交流与沟通,唐蕃之间的友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成公主博学多才,对于吐蕃的开化影响巨大,最著名的就是松赞干布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下令废除了流传已久的赭面习俗(在额角、鼻、下巴、两颊等面部凸出部位涂以红彩),并派遣吐蕃的贵族子弟到唐都城长安(今西安)学习和生活,学习汉族的先进知识和礼仪文化。
拉萨,《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再度开演。该剧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演绎了1300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万里跋涉、历经艰辛而无悔进藏的过程。
文成公主进藏后,将唐朝碾磨、陶艺、医学、种植和纺织等技艺带到了藏地,还带来了大批史书、佛经、药典、农事等书籍,使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因而深受藏族百姓的敬重和热爱。至今在藏地还存有很多纪念文成公主的庙宇和殿阁,为人们所敬奉和瞻仰。
链接:
药王山上的摩崖石刻
药王山——藏语称“角波日”,意思为“山角之山”,位于布达拉宫西南侧,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药王山是西藏圣山之一,山顶的招拉笔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是藏医的发源地。东侧的石窟寺庙有1000多年的历史,今仍然保存完好,里面石壁上保存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等人的造像。遍布山上的摩崖石刻和线刻六字真言,风格各异,格外引入注目。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众多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拉萨城与佛教
拉萨,是一座因佛寺而立的城市。
行走在拉萨城市的大街上,手拿转经筒的佛教信仰者和不辞辛劳跋涉万里的朝圣者,是这个城市最让人肃然的感动。他们双手合掌举过额头、移向唇边、放置胸口,表示身到、语到、心到后,再双膝弯曲跪地,双臂前伸,匍匐倒地,称为“磕长头”。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众多的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一步一磕头趋向圣城拉萨,朝拜一次大昭寺是他们的终生愿望。
西藏拉萨,2018年度西藏藏传佛教学经僧人晋升格西拉让巴夏季预考在哲蚌寺开考,来自西藏各主要寺庙的9名僧人,将通过辩经、文化知识考评等形式,角逐明年晋升格西拉让巴学位立宗答辩的资格和名次。预考现场吸引了许多在哲蚌寺游览的游客驻足观看。
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了统一版图,虽然藏区内地方政权割据,但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势力逐步发展壮大。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使得以达赖为首的格鲁派(黄教)政权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自此,拉萨作为西藏地方的首府,一直延续下来。
1645年,五世达赖命人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并移居这里,从此之后,这里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居所和办公场所,并相继扩建,到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五世达赖还大规模地修筑了大昭寺的神殿,大昭寺遂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一个重要寺院,政府的行政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即现任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大昭寺从一个单纯的佛教圣地逐步变成西藏地方政府实施政教合一统治的基地。
据统计,现在的拉萨全市有200余座寺庙,自1980年以来,国家投巨资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等97座寺庙进行了精心维修,使这座古城更加美丽壮观焕发出夺目光彩。
链接:
大昭寺
大昭寺——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寺有关。大昭寺建成后,又历经数百年的修改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内保存有松赞干布及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塑像,和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2000年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原上的“天路”
拉萨处于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当地的人们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有文献记载,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即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自1956年开始,铁道部就对西藏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论证,2001年6月,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开工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这三大建设难题,于2006年7月正式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通往拉萨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因而被誉为“天路”。这条天路要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铁道部在铁路开工前,组成联合专家组对沿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调研,制定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如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保护湿地,在高寒地带建成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条千里“绿色长廊”。这些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运营理念,也使青藏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除了铁路,公路进藏的选择比较多,其中的318国道川藏公路段,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路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一路都有惊、险、绝、美、雄、壮的景观,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每天都会有徒步、骑行和自驾的游客从这条路上经过。
今日拉萨的风采
交通的便利,为拉萨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史书记载,1950年,拉萨市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居民只有3万人,没有上、下水道设施,道路全是泥土路。每天清晨三五成群的少女背着木桶去药王山下、拉萨河边汲水的画面,成为外地人眼中的风景。
2012年底,拉萨启动了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的老城区保护工程,历时半年,不仅让大昭寺周围的转经道宽阔了许多,让八廓街的商贩告别了露天卖货的历史,也改造了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1.33平方公里的拉萨老城区内,长达40公里的街巷变得整洁有序。
八廓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东延西扩”的城市规划使得拉萨城不断放大,6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比数十年前扩大了20倍。城市区域跨过了拉萨河,使之成为拉萨第二行政区。沿着拉萨河畔,近百家客栈、餐吧在仙足岛依次展开,河岸边是实景剧《文成公主》的演出地,该剧2013年8月首演,已经成为拉萨的一张名片。
今天的拉萨,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所熟悉的大城市,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由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星罗棋布的园林组成的现代化城市已经巍然屹立在人们面前,酒店、银行、商场、专卖店,繁华到无需考虑这里是雪域高原的事实,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也让拉萨与内地连为一体。
当你进入八廓街转经的人潮中,看到布达拉宫广场前双手合十的虔诚信徒,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用手指触摸经筒的温暖,在甜茶馆里聆听市井的声音,或着仅仅是慵懒地卧于被阳光包围的躺椅之上,闲散地漫步于拉萨河边,你依然会爱上这里。
链接:
进藏注意示项:
1,拉萨地处高原,游客会有高原反应,去之前要做好相应准备。患有心脏病、血液病、呼吸系统疾病、癫痫、及严重感冒等疾病的人不适合进藏旅游。
2,非中国公民进入西藏旅游前,须办理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局[TTB]签发的“外国人入藏旅游批准函”。
3,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如经筒,经轮不得逆转;不能用手触摸别人头顶;进寺庙不能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不能坐活佛的座位,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拍照。
4,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本刊编辑部整理)
更多阅读
- 开启西藏冬日慢生活
- 雪域高原上的明珠
- 黄懿:每把勺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 多杰拉旦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