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明:壮美神秀遵义会
吴山明 1941年11月生于浙江浦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督导、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与国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画学会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友社副理事长,任伯年艺术研究院院长,浙江开明画院院长,文化部文化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参事,杭州市政府文化顾问。
为创作大型历史题材水墨人物画《遵义之春》,吴山明整整“闭关”了两年。6米长的《遵义之春》平平展展地在地面上铺开,乍一看,如高岩壁立,既厚重又纯净,登上脚梯俯身再看,如重峦叠嶂,既绵长又雄伟。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或凝重,或开朗,或戚戚,或坦荡,或丰采满志,或睿智袭人,徜徉在水墨的世界,触摸到水墨人物的心灵,我的眼睛,逐渐透析出这幅画的真正底蕴。
心明神秀与永恒的精神内涵
吴山明是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只有艺术家的诚实,才有艺术的真实。美术是模仿自然、还原历史的,但这种模仿和还原是作者灌注了生命力和价值观的再创造,唯有如此,才可能让再现历史的作品拥有光辉灿烂的美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遵义之春》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和美感。

吴山明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对比了不少版本,尝试着了解并表现“遵义会议”那个举世公认的红色历史节点。他认为,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表现,更是个人忠于历史、感知历史、并用艺术手段把感知变成具体的普遍认同的形式。虽是现在的表现,但必须符合史实;是个人的表现,但必须能获得普遍认同;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表现,但不是想象和文学描写,是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以感觉和直觉的综合为依据的表现。以作者对历史的洞察为基础,进行对过往的重建,《遵义之春》画出了遵义精神,画定了革命坐标,画成了历史分水岭。

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不是照片复制式的真实,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事件本身有时代背景,有组织体系,有人物归属,有内心世界,有精神指向。吴山明认为,真实的瞬间与本质的永恒必须统一。“瞬间的连续性构成了生命与事件的表面存在,在这种连续性下面,艺术家要找寻到更加真实,更为本质的特征,艺术家将捕捉到的这种特征进行艺术处理,从而对现实做出更永恒的解释。”寻找具有代表性瞬间的最本质的特征,成了吴山明创作《遵义之春》最为基础的工作。他选取了遵义会议结束的那个瞬间,会议有结果的那一点就是历史转换的“节点”,这一天最具代表性和最本质特征是凌晨,散会后,曙光将露未露,重组中,争论待休未休,转移中,征程欲发未发。严冬的早晨,浓重的层云,满地的冰霜,刚开过会的屋子里弥漫着烟雾,吴山明把大门洞开,把树木放大,让柱子有庄严感,把经典的屋顶略去,掀除压抑感,让与会者在室外更加自由、自如,从而也更加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历史的真实和自己的知觉。显示剑拔弩张的敌我形势、展示唇枪舌剑的党内斗争、暗示黎明曙光即将划破黑暗的革命前景,真正达到了瞬间真实与历史永恒的统一。
吴山明的《遵义之春》是人物画。历史人物的造像,不是靠渲染而是靠刻画出来的,必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言行特征和生命特征。提取当事人当时的生命特征,是令艺术真实至关重要的手段,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吴山明充分地利用了后世记载遵义会议的材料,几年来每天翻看,他把这些材料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以形成知觉。
山明水秀与兼美的艺术风格
从吴山明的艺术创新实践看,水墨人物画主要是两条路径,一是如何在人物画上灌注精神内涵,二是如何运用笔墨在状物写心中找到统一。瞬间的真实当然要状物,永恒的特征自然要写心,知觉的情绪无疑要抒美达意,不然,精神内涵与知觉形象就是徒有其表。《遵义之春》的艺术实践阐释了这样一个理念,即,历史真实与艺术永恒的统一,历史客观与作者主观的统一,笔墨语言与以形写神的统一。吴山明在这一作品中,较好地实现了“状物与写心”、“写实与达意”、“刻画与抒情”、“精微与豪放”的“共同作为”。吴山明以形写神,以神赋形,以心达意,以意表心,让意笔在写形与写意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让笔墨的形式美感和笔墨的达意功夫一道得到充分张扬。他得先天之厚,积后天之学,借西方之鉴,继中国之绝,把浙派人物画推向了时代的前沿。

吴山明一直认为,山水画入中国人物画,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要像山水一样的造型,只有开辟传统山水传递读者的审美习惯,并且在青山绿水中提纯置换出全新的造境方式,才是山水入中国人物画的第一真谛。《遵义之春》是山的造型,是静中有动的造型,是连绵不断的造型。所有人物都基本采用了竖向笔线,如蜿蜒起伏的集雨沟,所有人物被切分成若干个团组,如远近高低不同的山脊线,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一组,朱德与周恩来、刘少奇一组,博古与李德、伍修权一组,彭德怀与陈云、聂荣臻、林彪一组,总体统一,局部呼应,小部对立,个别边缘化,使整个“山体”和“山脉”静中有动,团块连动,对应互动,既呈现出连续不断、通古揽今的纵深感,也呈现了情境交融、人我合一的认同感。
山明水秀。水秀是山明的灵魂,山明是水秀之镜像,长期以来,中国人物画工笔重彩是主流,慢笔细画,丝丝入理,精微以至批毫,细描以至拂尘,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水墨意笔人物另辟蹊径,后来居上,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现代浙派最为光彩的亮点。吴山明先生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就是要把水墨随性写心与水墨精微刻画统一起来,做的是“兼”字文章。吴山明的取向十分明晰,即:“有意与无意之间,自如与自然之间,控制与任意之间”。在借鉴西方绘画理论的基础上,他把中国画的写实与写意的元素:线、水、墨进行最大限度地集合与调度,并形成独特性手段和专利性语言。
吴山明认为,中国水墨人物画,重点是要解决好“有笔无形,有形无墨,有墨无水,有水无洇”的问题。作为艺术大家,水墨意笔刻画,也得意于他独特的宿墨张力,《遵义之春》呈现千万景象,尽管是灰色调,但是,细看之下色彩纷呈,变化多端,水晕,水印,水渍,水痕,水洇,如万水千山般的丰富,似风雨如磐般的饱满,充分展示了岁月如痕,风雨洗尘的广度与深度刻画。《遵义之春》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毛泽东眼睛像明月一般,美目传神,坚定中透出智慧,镇静中显示韬略,这种刻画不是描写出来的,是水墨入画天衣无缝水到渠成的复合性刻画,这种复合性使得确定性和随机性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