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钧瓷的古窑址位于禹州神垕镇。宋徽宗下旨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钧瓷”也由此而得名。钧台窑瓷器的身上没有浮光,散发着内敛的光芒。它沉稳、厚重,是中华民族品格的表达。
钧瓷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窑变现象主要指钧釉的各种变化。钧瓷施釉入窑烧成以后,产品上出现不同的色彩、纹路、图画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好似一幅幅泼彩水墨画一般,各具情趣、耐人寻味。而且,同一窑烧出的成品中,没有釉色完全相同的产品。即使同一件产品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色彩纹路,并形成神奇的意境图画,给人以千变万化而神秘莫测的感觉。
钧瓷之所以会出现窑变现象,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另外,不同的胎质和造型也会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施釉时釉层厚度的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会不同……总之,在钧瓷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甚至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的燃料,些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除了窑变效果以外,钧瓷表面的釉一般比较厚且黏稠,在冷却的时候,有些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而这便是钧瓷最为典型的“蚯蚓走泥纹”。这种人力不可为的奇妙效果,与窑变一样,都是钧瓷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
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线、填色作具体造型的瓷器品种。钧瓷在烧制过程中,釉色自然流淌、线条肆意变换,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为设计或者雕饰出来,而是源于自然的“无为”之作。
钧瓷的珍贵,主要就在于其存世量极为稀少。钧瓷烧制难度之高,极大地制约了钧瓷的产量。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发色性质很不稳定,不仅要顾及温度、冷却速率,就连窑位、燃料甚至季节、气候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窑变效果。这也使得钧瓷的烧制成品率极低,至少有70%的产品都会报废掉。
对钧瓷钟爱有加的宋徽宗,在艺术上有着近乎“完美主义”的追求。其在位期间,为了能够让钧瓷呈现出理想中的窑变效果,一方面,要求烧制钧瓷不计工时,不计成本,所用窑工都是从民间精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严格规定每年只准生产36件钧瓷。那时候,每逢钧瓷出窑,往往都要有官员在场监督,待挑选出符合宫廷标准的贡瓷后,其余一律砸碎销毁,绝对不许流入民间。作为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宋徽宗在治国理政上却是非常失败的。就在北宋钧瓷艺术达到巅峰之时,金兵大举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沦为俘虏,成了北宋的亡国之君,钧瓷官窑也随即停烧。
上世纪50年代,禹州市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最终于1958年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钧瓷艺人们将传统技法与现在科技相结合,烧制出了不少当代钧瓷精品。钧瓷,也成为中国赠送给各国政要的高规格“国礼”。
现在,人们能够见到的钧瓷,大多是元代或者清宫旧藏,宋代传世之作极为罕见。下面,一起来欣赏几件有代表性的馆藏钧瓷珍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灿烂的玫瑰紫色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后的呈色。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一件钧瓷上乘之作。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仿古铜器式样。尊从商开始,到北宋早起,都为铜制,作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的神器。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制钧瓷尊代替铜尊。
元代均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以荷口为饰,以祥瑞作颈饰,以威猛的双兽作腹饰,以透孔六龙座,寓意合家快乐、吉祥有余、天下太平等。
白頔:老窑瓷博物馆古瓷课程规划师
更多阅读
- 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 神秘汝瓷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 2017年度中国十大文物事件网络评选活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