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沙龙在京举行

2015-09-08 08:43: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澄子

   近日,作为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学沙龙之一的“《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介绍会”在三里屯“老书虫”书店举行,中外专家、读者济济一堂,畅谈中外翻译以及《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办刊历程等问题。此次沙龙的与会嘉宾有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法文版PROMESSES LITTERAIRES译审吕华、《人民文学》杂志英文版PATHLIGHT编辑兼译者Dave Haysom等,由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青年作家徐则臣主持,PATHLIGHT编辑、译者Canaan Morse现场翻译。

  “老书虫”位于三里屯南路,是北京最活跃的外文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外籍读者云集。

  《人民文学》杂志自2011年创办英文版以来,至今已扩展到包括法语版、意大利语版、德语版、日语版、俄语版等十个语种的外文版。在沙龙上,施战军主编从“老书虫”书架上找到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波士顿大学教授哈金的一本英文原版书WAITING,他以自己与中外翻译的故事作为缘起,讲到《人民文学》创办外文版的初衷。他说,创刊于1949年的《人民文学》杂志,一直有专门的栏目将域外文学作品翻译到国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发表过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但是,除了国外对于中国文学自由的选择翻译之外,《人民文学》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凭借自身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源,结合外国读者的意愿,来向国外推介当代中国文学,于是2011年酝酿、创办了英文版PATHLIGHT。PATHLIGHT有稳固的翻译队伍,为了保证语言的纯正性和文学趣味的对接,翻译家都是外籍人士,母语是英语。另外,PATHLIGHT的编辑思路从为某个国际书展做专刊发展为主题化模式,以某种写作倾向、思潮或者类型形成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进行选择,形成一种国际化的文学表达。英文版至今已经出版十二期,做出影响之后,又扩大了语种规模。先后出版了法文版、意大利文版,今年还将出版德语版、俄语版、日语版,西班牙语版、阿拉伯语版、韩语版、瑞典语版等也在筹备当中。

  谈到中英文翻译的问题,施战军主编向大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PATHLIGHT编辑总监Eric Abrahamsen在不久前获得了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之青年成就奖,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获得的荣誉,艾瑞克以他非常卓越的成就胜出。以艾瑞克为代表的PATHLIGHT的翻译团队是非常年轻的,这些译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语言的认知和艺术的感悟都很出色,所以这本杂志得到了众多专家来电、来信表示肯定。PATHLIGHT的翻译跟之前以准确为目的的文学翻译不同,而是既准确又文学,有艺术韵味,可以保证英语阅读者、接受者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这一点是最大的进步。

  谈到法文版PROMESSES LITTERAIRES,曾翻译过贾平凹、周大新等中国作家作品的吕华先生认为,这是一本用地道的法语在讲中国故事的杂志,非常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因为PROMESSES LITTERAIRES同样具有一个豪华的法语翻译团队,比如凭借翻译贾平凹的《废都》获得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女评委奖的安博兰女士等,在国家有财力的基础上,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译者,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方面联合国翻译宪章中也规定。而《人民文学》做到了这一点,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好。

  任现场翻译的Canaan Morse自PATHLIGHT创刊以来一直担任译者与编辑,他谈到了中英文翻译的再创作问题。近年,由于文学翻译越来越成为热门的话题,所以很多人在讨论文学翻译是不是一种再创作。他认为文学翻译的确是一种再创作,但与单语言的文学创作有根本的区别。原文和译文不是上下关系、附属关系,因为原文本身也是一种翻译,把存在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意象、经历、回忆呈现到语言当中,这同样是一种翻译。一旦翻译文学成为世界人民最应该阅读的文学时,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模式,对其进行反省。

  Dave Haysom补充说,从PATHLIGHT的网站以及各个营销平台的售刊率和反馈来看,绝大部分购买刊物的人都是通过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某位作家的名字而找到PATHLIGHT的。他们不是搜索“中国作家”或者“中国文学”,而是具体到了人,这为外国读者对于中国作家的了解比以往更为深入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和信息。

  针对现场外籍观众提出的《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读者反馈的问题,施战军主编回答说,国外读者很多是想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而文学作品除了要承载这样的内容,更应该指向人类共有的精神状态、心灵需求以及想象力能够延展到的可能性,所以文学表达的最终还应该是人类的精神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希望做到两点: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情况、生活中的心思和对世界的看法;另外,也让他们看到中国作家的想象力以及在文体方面所达到的艺术程度,以此达成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平等的、对视的对话关系。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