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山的群山之中,坐落着一座名为“贝家花园”的百年庭院。这处历史建筑,记录了一位法国医生与中国人民在特殊年代结下的深厚情谊,见证了中法两国间一段跨越世纪的中法友好交往。
这座花园的创建者,是法国医生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Jean Jérôme Augustin Bussière)。在中国生活的四十余年里,他以精湛的医术、博大的胸怀和无畏的勇气,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法国医生的中国情怀
1872年,贝熙业出生于法国中部乡村。从波尔多军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行医足迹遍布世界多地,积累了治疗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经验。1913年,41岁的贝熙业受邀来到中国,开启了在此长达41年的生活。
“贝熙业医生在华期间,历任法国公使馆医师、北京法国医院院长等职,并于1917年率先将鼠疫疫苗引入中国。”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于佩丽介绍道。凭借其专业能力,贝熙业很快在北京声誉鹊起。他不仅服务上层人士,也同样热心救治普通民众,常在他位于大甜水井胡同的住所为贫困市民免费诊疗。
1923年,因妻子离世、女儿患上肺病,贝熙业为给女儿寻找一处空气清新的疗养地,在北京西山北安河村租下一块山地,亲自设计并修建了一座花园别墅,这便是贝家花园的由来。花园依山而建,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城堡与中国传统庭院的特色。
贝家花园南大房
贝熙业深受当地村民爱戴。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张文大回忆,北安河村、温泉村及附近的村民至今仍对“贝大夫”称赞有加。当年,贝大夫的汽车时常在夏日暴雨后被困在贝家花园山脚下损毁的山路上。温泉中学的师生们知道后,自发集资为他修建了一座石头小桥,命名为“贝大夫桥”,并将名字刻在桥上。“这座小桥的存在,直观地反映了当时贝熙业与当地民众间的深厚情谊。”于佩丽说。
位于温泉村西的贝大夫桥,见证了贝熙业的医者仁心,也是中法友好的象征。(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供图)
“驼峰航线”的无畏逆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表示愿为其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不久,中共北平地下党员黄浩找到贝熙业,希望他能利用其外国人的特殊身份,帮助向西山抗日根据地运送急需的药品。当时,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药品被列为严禁物资。面对巨大风险,贝熙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请求。
一条特殊的药品运输线由此开辟。起初,贝熙业驾驶轿车运送药品。但随着汽油断供,此时已年逾七旬的贝熙业,转而骑自行车继续这项危险任务。从北京城内到西山花园,单程超过40公里,沿途需要经过日军多道关卡。当地人时常能看到这位老人载着几十斤重的药品在山路上艰难骑行。这条运输线,后来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法国时评价为“自行车‘驼峰航线’”。
在这一时期,贝家花园变成了秘密中转站和庇护所。药品在这里被转交给游击队员,送往抗日根据地的医院;同时,贝熙业还与助手吴似丹(后成为他的妻子)在花园的碉楼诊所里,为八路军伤员实施手术。
贝家花园陈列的贝熙业照片
传承中法友谊的花园
战火虽已熄灭,但贝熙业的中国故事并未落幕。他的儿子,同为医生的贝石涛(让·路易·贝熙业)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法中两国,致力于整理父亲的史料。他坦言:“我没想到父亲在中国受到如此爱戴,这让我们深感荣幸。他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人道主义贡献,我为他感到骄傲。追寻这段历史,我们深感法中两国间的友谊一直在延续。”
中国也未曾忘记这位法国朋友。2001年和2011年,贝家花园先后被列为海淀区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中法人文交流基地及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13年,海淀区政府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地修复了这座历史建筑。
2014年3月,访法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亲切接见了贝石涛。2024年,由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赠予中国、由法国雕塑家创作的贝熙业半身铜像,永久安放在贝家花园内。
据贝家花园管理方负责人黄弈雄介绍,去年开始修缮的贝家花园,计划于2025年9月重新向公众开放。他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举办中法专家对话、青年交流等活动,将贝家花园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其在中法友好中的桥梁作用。”
一百多年前,贝熙业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百多年后,他留下的动人故事和不朽精神仍在传承。贝家花园这座独特的建筑,正以其承载的厚重历史,继续在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