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世界,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局。地缘政治的紧张与阵营对抗的风险,让我们再次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重温那段壮烈而艰辛的历史,其意义远不止于纪念。它更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以史为鉴,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又该如何凝聚跨越分歧的共识,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宏大的命题,首先需要一个完整、不被遮蔽的视角。法国学者索尼娅·布莱斯勒敏锐地指出,在长期由“西方中心论”主导的历史叙事中,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关键贡献,常常被系统性地忽视。这种历史叙事的“缺位”,不仅是对事实的偏离,更在无形中埋下了今日隔阂与误解的种子。因此,客观呈现中国军民以十四年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决定性贡献,不仅是对历史公正的尊重,更是构筑未来互信不可或缺的基石。
2024年9月3日,南京,人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主题教育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历史的纵深与启示,远不止于宏观的国家叙事层面。在国家间、阵营间的激烈对抗之下,始终进行着另一场更为根本的较量——人性与野蛮、良知与暴行之间的永恒角力。这场较量,常常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而微、却又超越性的个体故事之中。即便在最激烈的国家对立背景下,一些个体的选择依然展现了超越身份认同的基本善意。
无论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南京的危城中庇护数十万中国平民,还是中国舟山渔民向冰海中的英国战俘伸出援手,这些瞬间共同揭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朴素真理:和平最坚实的基石,深植于这种跨越界限的人性互助之中。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力量,也恰是对当下喧嚣的“脱钩断链”和“文明冲突”等论调最有力、最温暖的回应。
这些源于人性的个体选择,并未止步于历史的瞬间,而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守护与传递,沉淀为今天连接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友谊的坚实纽带。当法国青年将家族守护三代的日军暴行照片郑重交予中国,当那些被拯救者与拯救者的后代跨越半个地球重逢,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记忆如何转化为现实世界中鲜活的友谊与信任。这种基于共同人性的情感联结,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是弥合裂痕的粘合剂。
我们今天重温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全球事务专家高大伟(David Gosset)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它是一项需要持续用心守护、无比脆弱的事业。一旦对话被对抗取代,理解被猜忌侵蚀,历史的悲剧便可能以新的面目重演。这意味着,构筑和平的蓝图,核心在于相互尊重、务实合作,以及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能够有效运作的多边主义体系。此刻,当俄乌战场硝烟未散、中东变局波谲云诡,地区冲突不断撕扯着国际秩序与人道底线,我们更能深切体会索尼娅·布莱斯勒期盼的深意:唯有共同铭记历史的完整真相,正视曾经的苦难与互助,才能携手前行,为后世许下一个“以史为桥,而非以史为壑”的世界。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