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19两会>评论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回应民生关切,着眼优化提升普通人的生活

2019-03-06 11:44:00 【关闭】 【打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秉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设计与出台了科学有效的大政方针,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政府对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关怀与体贴。就如同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 

    

幼有所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人类文明的延续。如何呵护好这些娇嫩的幼苗,不仅是个人、家庭的责任,也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必要的考量。 

  30年来,我国一直居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自2013年超过2亿人以来,每年增加10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16.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0—15岁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据研究分析,新生儿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生育痛苦指数高、抚养成本高、入园难、看护难是当前困扰我国许多育龄家庭、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提高生育福利、完善育幼配套服务、完善教育配套制度、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等,都是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生育率提高的途径。为此,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要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这一宏观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人口生育政策进入全面两孩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的科学考察与政策设计,不仅是让幼有所育,更是着眼于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 

    

学有所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我国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近十四亿人民享有更高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国家要在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方面下大力气。 

  ——加大教育总体投入。从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2019年财力虽然很紧张,但政府工作报告承诺,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这一实实在在的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 

  ——加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推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教育公平促社会发展公平。 

  ——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中有一个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所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有不少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情况较为严重,如果放任不管,只会让贫困人口代际传递,不断延续,对此,国家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教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的政策,旨在以教育为抓手,彻底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病有所医 

    

  201412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谈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任务。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就是有一个好身体。医疗服务水平关乎千家万户,如何加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成为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清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要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其中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另一个有力的惠民措施是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大病、重病、慢病是医疗中的民生痛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困扰人民幸福的“病根”。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缓解痛点,拔除病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明确的民生导向,提出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与常见慢性病防治双管齐下,一方面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另一方面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 

  异地医疗是中国社会流动加速的必然产物。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全民医保体系,但筹资机制尚不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统筹地区之间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流动劳动力、异地退休人员在社会保险关系续转方面困难重重,在医疗救治方面也存在种种障碍,从而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参保人员享受保险待遇不便,导致劳动者参保积极性不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尽快使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持卡看病、即时结算,切实便利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就是为众多异地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送出的民生大礼包。 

    

老有所养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年末,我国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数为24860万,占总人口比重17.8%,而60周岁及以上人数24949万,占总人口比重17.9%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口结构老龄化的现状,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在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弱有所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9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 

  “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贫困地区自主经营、自主脱困的能力,培育贫困人口自信、自立、自强、自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加强后续扶持。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扶持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巩固脱贫成果。完善考核监督,用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成果。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民生无小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必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