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19两会>记者直击

刘伟:2019年中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何是“6.0%-6.5%”

2019-03-06 17:13:00 【关闭】 【打印】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为6.0%-6.5%。那么该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考虑了哪些因素?为此,《今日中国》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刘伟表示,一方面,经济增速必须保持一定的底线水平,以保证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合理增长,为庆祝建国70周年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目标也不宜定的过高,需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对立统一关系,避免政策扭曲和加剧债务风险。这就决定了,2019GDP增长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经济运行的自身发展趋势,同时还必须考虑与保障经济社会稳定的关系、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与2020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第一,6.0%-6.5%GDP增速是保持就业稳定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这决定了2019GDP增长的目标是6.0%-6.5%。根据我们团队的测算,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保持1100万的目标,才能使得失业率不出现明显上升。依据在于,过去5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为1332万人,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也平均约为1300万人,这种匹配是中国在过去几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中仍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核心原因之一。根据近两年的变化趋势,2019年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预计为1100-1200万人,考虑到劳动人口拐点的到来,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需要达到1100万人,才能保证失业压力不会出现明显上升。同时,根据我们关于近年来就业弹性的估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60万个和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9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5.8%,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占GDP41%左右,第三产业占GDP52%左右,通过估算,GDP增速在6.0%-6.5%,就能保证1100万以上新增就业目标的实现。 

  第二,6.0%-6.5%GDP增速是实现2020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按照2018GDP增速为6.6%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9-2020年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15%,才能实现2020GDP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9年保持6.0%-6.5%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三,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的趋势,需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2019GDP增长目标不宜定得过高,6.0%-6.5%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从中国经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判断,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还将持续强化。一是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结构的裂变决定了即使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和解,但全球经济周期整体性的回落、金融周期的持续错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都决定了2019年中国外部环境面临持续恶化的风险。出口增速的回落、贸易顺差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局部外向型产业和区域面临困难将是大概率事件。二是从内部环境看,2019年将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与金融下行周期的重叠,外需回落与内需疲软的重叠,大开放、大调整与大改革的重叠,盈利能力下降与抗风险能力下降的重叠,这决定了2019年下行压力将加大。因此,2019GDP增速目标不宜定的过高,过高的GDP增长目标可能会导致“稳增长”政策过度加码,甚至偏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期优化轨道。综合考虑,2019GDP增速目标保持在6.0%-6.5%较为合理。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