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评论

“一二三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与难点在博鳌引热议

2018-04-10 08:44:00 【关闭】 【打印】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大湾区融合的难点与痛点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克服难点、发挥优势,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热点议题。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拥有自己的经济、社会制度,加上优良的法治传统以及和国际标准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可以将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完全有把握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级大湾区。”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市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人民币,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将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合作,高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下前所未有的实践,需要更新观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既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又要兼顾各方不同利益,发挥各个方面独特作用,激发区域创新动力。

  当前,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大湾区核心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深港跨境往来为例,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16年香港和内地之间日均有65万人次跨境往来,相当于一个移动的中等城市。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常态,两地居民活动半径彼此覆盖。

  大湾区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将于未来数年间落成启用。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日益密切的交流为大湾区建设奠定基础,也呼唤更深入的社会融合与制度合作创新。与会人士指出,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存在差异,各类要素还难以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可考虑打造港澳与南沙、横琴、前海三个自贸试验区的自贸联盟。香港南丰集团CEO梁锦松建议,可从减少通关所需时间、整合大湾区税制等方面入手,吸引全球人才流入大湾区。在人民币国际化、生物科技与医疗资源合作等方面,粤港两地也大有可为。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同时将加快促进高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并为内地科创企业提供境外融资平台。大湾区将协助香港突破土地和人力资源瓶颈,提升发展动能。香港完全可以与珠三角9市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马兴瑞表示,广东省将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人流和物流;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促进粤港澳法律衔接、改善营商环境、探索科技创新合作路径等,已作为推动大湾区“一二三四”扬优补劣的重要方向。目前,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以及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正在积极建设,政府与业界也在探索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三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技术转让等领域深度合作。

  樊纲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跃升,高端服务业比重将继续上升,数字经济、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进出口、服务贸易并重的世界级生产和消费中心。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