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舞蹈属于所有人 ——法国编舞家带领中国普通人共赴《盛会》,享受舞蹈

2024-07-02 16:15:00 【关闭】 【打印】

  5月,由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出品制作的舞蹈作品《盛会》(Gala)北京版在鼓楼西剧场上演,十八位背景、年龄、职业迥异的北京市民共同呈现给观众一场舞蹈盛宴。在舞蹈界,“Gala”一词指的是顶尖的芭蕾舞明星舞者同台演绎不同舞剧中的精髓舞段。而这部《盛会》却颠覆舞蹈的定义,打破了大众对舞蹈的传统认知,观众欣赏的不再是高超的技巧和华丽的表演,而是表演者们肆意拥抱舞蹈所释放的能量和生命力,参与者与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和自由。 

《盛会》演出剧照(摄影:李小草)

  舞蹈属于所有人 

  《盛会》(Gala)是法国知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团队于2015年创作的作品。杰罗姆·贝尔是法国不跳舞Non-dance)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场当代舞蹈运动,它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把舞蹈的元素和当代艺术的元素结合,形成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2015年起,《盛会》先后在比利时、德国、法国、奥地利、葡萄牙、加拿大、瑞士、新加坡、英国、巴西、美国、日本、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广受赞誉。它适用范围极广,又有着可激发多样艺术形式的灵活框架,因此受到世界各国表演艺术行业的青睐。 

  20239月,《盛会》北京版于吉祥大剧院首演,如今时隔将近一年后与观众们再次见面。《盛会》北京版的演员中有专业人士,也有素人舞者。从儿童到退休老人,年龄跨度很大,职业、身份也各不相同,舞台因此而成为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空间。正如贝尔所强调,我认为舞蹈属于所有人。 

  据北京版制作人葛慧超介绍,寻找演员是制作过程中最耗时的,因为他们是通过熟人网络来邀请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公开招募的形式。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贝尔导演希望这一过程是在友好的氛围下进行的,不想有面试所产生的竞争感和失落感。另外,制作团队还会收到一份来自贝尔导演的工作手册,为寻找演员提供方向及参考,比如演出者中专业舞者的比例和人数,要有一位轮椅使用者和一位唐氏综合征患者等等。舞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演员们能否登台的决定因素,目标是找到热爱舞蹈、享受舞台的人 

  一座城市的身体缩影 

  《盛会》用70分钟的时间聚焦包容性,探寻多样性,除了舞蹈的不同种类和音乐的各异风格,表演者的身体特性和身体语言也不同。正如北京版的执行导演之一肖竞所说,《盛会》是一座城市的身体缩影。 

  演出正式开始,首先是屏幕上放送世界各地剧场的影像幻灯片,紧接着,舞台灯光亮起,表演者们需完成单人展示和双人合作。贝尔在内容设计上参考了西方舞蹈的发展历程,从芭蕾到华尔兹,再到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太空步。表演者依次上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跳出对于不同舞种的理解,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样貌。再接下来是即兴和集体舞部分。整个过程中导演只给出框架而并不规定具体的表达,着装和部分音乐也由表演者们自己选择,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值得一提的是群舞中的一幕,表演者们脱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放在地上,再随意捡起另一件进行混搭,这样的动作意味着大家都拥有了新的身份,让每个人可以有机会成为他人,体会他人。 

  首演前的排练时间只有短短一周,但是由于贝尔导演创作的结构框架非常精妙,加上许多重要决策也都在前期早已确定好,因此演员们在哪怕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葛慧超强调道。 

  对于参与者来说,表演《盛会》的体验新奇而特别。在专业舞者看来,这样一部非常规的舞蹈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冲击:舞蹈专业出身的王璨觉得在《盛会》的舞台上对她来说像是一种解脱,在这部作品里体验与常规训练不同的自由和乐趣,抛开技术与美学的桎梏,享受的是舞蹈本身,享受跟这个集体在一起的时刻。 

  另一位参与者李文丽在北京从事家政工作,通过朋友的介绍参与到《盛会》的演出中。于她而言,最初排练时看到专业舞者的舞姿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压力,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但是《盛会》让她能够找到自己,同时被集体所包容和支持。从去年首演上台时还感到紧张,到今年演出已经能够完全放开自己、享受舞台,这种心态的转变也正印证了很多观众的感受:每个人表达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那份喜悦、自发的感受才是舞蹈本身。 

《盛会》演出剧照(摄影:李小草)

  探讨艺术的生命力 

  谈及与杰罗姆·贝尔导演的合作,葛慧超表示缘来已久2019年,葛慧超创立了身身不息,是一家以身体为本体的当代文化艺术策划和制作机构,致力于向中国介绍包容性艺术,并在同年发起首个以包容性艺术为主的非营利性艺术节,通过为多样性的群体提供艺术平台,促进不同国家、不同社群、不同能力的创作者与参与者间的合作与交流。 

  2020年,身身不息邀请贝尔导演制作《盛会》厦门版进行了线上直播。2021年,身身不息与北京法国文化中心联手举办了一场与杰罗姆·贝尔有关的特别活动,放映了《盛会》厦门版和他的另一部舞蹈作品,并围绕两部作品进行圆桌讨论。 

  去年6月,身身不息启动了北京版的筹备工作,在三个月后将两场演出带到了观众面前,收获了极高的口碑。一年后,在很多观众的期待中,《盛会》北京版作为第十八届中法文化之春以及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的一部分,再次和大家在剧场相聚。 

  葛慧超告诉记者,在艺术项目的选择上,机构立足通过艺术促进社会融合,并对全球性的社会议题做出响应。“剧场有其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重要性,不仅看重剧目的审美或表演价值,更重视其背后所传达的思想价值,让中国观众能看到作品传递出来的生命力。她表示,希望未来能引进更多具有丰富层次的当代作品,能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和广阔的探讨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