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城市,以至于虽然我生于斯长于斯,却仍旧能每天发现她不同的美。我出生在北京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在北京,这样的胡同还有不少,基本上都沿着北京中轴线两侧分布,几百年来,威严的殿宇和热闹的街市遥相呼应,森严的建筑等级和市井生活百态并行不悖,所有这一切,都是北京。
北京处处可见满载历史文化感的古建筑,这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选择了建筑和设计相关专业,毕业后也一直在从事建筑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我痴迷于北京形形色色的古建筑,在我眼中,每座城市都是一座博物馆,无需以今天的眼光评判某座建筑体现的审美,不同时代的建筑体现了不同年代的文化内涵,这是非常有趣味的,比如中轴线的背后就是中国人对秩序感和对称美的不懈追求。
中轴线体现了人们本能的对秩序的追求。“秩序”也是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关键词。当我们站在景山山顶,向北或者向南远眺的时候,层层叠叠的屋顶,居中矗立的地标建筑,对称分布的天际线,都会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秩序带来的庄重和和谐。其实北京是一座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秩序美的城市,比如坐在北京的地铁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个对称的站名:东直门、西直门、东单、西单、崇文门、宣武门...... 这种对偶格式意味着这些地点之间存在一条让他们得以对称的中心线,也就是北京中轴线。
为了更好地解释城市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2012年,我与朋友共同创立“我们聊建筑”建筑与城市通识教育项目,后由此衍生为帝都绘工作室。我们希望借助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这种相对现代的方式,用地图诠释城市,用模型呈现建筑,用插画描绘中轴生活。
宋壮壮
在此基础上,2020年我们尝试创作了《中轴线》一书,用创新形式全面剖析北京中轴线。书中用39个主题、500余幅插画,解析7.8公里“北京最特殊的一条线”,串联起了七个世纪的城市、建筑和生活。这次,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中轴线上的建筑,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比如我们用了一整页来描绘以前生活在这条轴线上的人们有哪些体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平实、美观、现代的方式告诉大家中轴线是什么,古老的北京城是什么样,这些又和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比如我儿时常去的北京市少年宫,在清代曾是景山官学。不同时代的学生在同一地点学习,这足以说明中轴线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还配套策划了多场线下展览,地点选在了中轴线的北端鼓楼旁边,观众同时也是参与者,观众可以在大面积的词板墙上涂涂写写,关于他们对中轴线的记忆、对城市的困惑等,他们还可以调整展品的位置和关系,甚至给我们补充新的展品,直接贴在墙上。所以这个展览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每天都不一样,在不断迭代,关于中轴线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中轴线是活的遗产,不止存在于历史,也与今天生活息息相关。中轴线上有一处景点名为万宁桥,我经常站在这座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桥上,看着人来车往,而桥下北京的地铁八号线正呼啸而过。我时常想,当年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也是站在同样的地方,看着熙熙攘攘的货船将货物运到积水潭。这就是北京这座古都的魅力——当你走过寻常巷陌时候,便会和千百年来的芸芸众生相遇。
中轴线不只有建筑,其历史的厚重不只有宏大叙事,也包含了世间百态。我们团队目前还在筹备一个中轴线主题的线下书店。我希望通过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空间,引导大家与漫长的时空产生共鸣,体会到中轴线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和沿线宏伟的建筑中,也在于它一直为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着无数可能。
宋壮壮: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