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港澳企业与大时代携手同行

2025-04-01 15:06:00 【关闭】 【打印】
  六年来,粤港澳三地紧密携手,合力深化互联互通,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随着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港澳企业扎根大湾区、深耕大湾区,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2024年5月8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全球人才高峰会”举行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与香港和澳门签订合作备忘录

  拓展新空间

  大湾区是创业沃土,一代又一代港澳同胞在此扎根发展。

  从最开始帮助父亲经营位于香港的小鱼档,到在澳门竞标购得首个地皮,再到赴珠海从事“补偿贸易”,大湾区成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商业拼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内地的第一笔投资是与珠海湾仔公社(现为珠海湾仔街道)合作,从事‘补偿贸易’。如今,那个小渔村(珠海湾仔公社)附近已发展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蔡冠深感慨地说。

  乘着时代的大潮,老一代港商、澳商赴内地投资兴业、奋斗成长,港澳企业也成为助力大湾区发展的“先锋”。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大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新一代港澳青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这里找到更宽阔的兴业空间,书写自己的逐梦故事。

  2020年,澳门青年萧启东在横琴创立了甡物(珠海)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利用茶叶渣、中草药渣、酒糟等环保材料,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制作可替代木材、塑料、传统纸制品的新材料产品。

  “我们一开始在澳门租的办公空间非常小,于是,我来到横琴了解相关政策,也想把产品销往内地这个大市场。在横琴发展,可以更好地对接产业链。”2023年,萧启东把公司研发总部搬到横琴,“合作区明确了琴澳一体化发展。从澳门到横琴发展,这里是我的新起点,更给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如今,甡物科技在环保新材料行业已小有名气,2022年推出品牌“茶甡”,新材料重点服务消费品、食品、电子产品、建筑装饰等行业,产品逐步走入大众生活。

  公司的创业版图也随之扩大,从琴澳两地延伸到大湾区多地:萧启东的公司在东莞建有智慧型工厂、在深圳设立销售中心、在香港开拓国际业务。

  “横琴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里区位优势明显,我们在这里能享受政策红利,可以通过横琴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与全国的资源对接;可以通过澳门联通世界,与国际资源对接。”萧启东说。

  激活新动能

  从改革开放初期依托地缘与要素成本优势引入“三来一补”,承接港商、澳商在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到如今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大湾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批具有创新、创意潜能的“专精特新”港澳企业深耕湾区、茁壮成长。

  广东东莞,一座约500平方米的恒温“智慧昆虫工厂”里无人作业。机械臂360度摆动,将由厨余垃圾转化成的有机废弃物固渣传送至标准化饲养盒内,一只只黑水虻在里头“大快朵颐”。

  “不到6天时间,这盒约30公斤的固渣会被黑水虻消耗一空。”茵塞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办人、香港青年余广滔介绍,2020年他怀揣创业梦来到深圳前海,开启逐梦之旅。

  在前海,设立公司总部,聚集创业资源、人才;在东莞,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等人创办的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工业化智能昆虫生物转化系统;在广州,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生物技术研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短短4年时间,余广滔创办的公司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

  打开一盒金黄色曲奇饼,香气扑鼻。“你能想象吗?这些饼干是利用黑水虻将酒糟转化成昆虫蛋白生产而成的,可以用作宠物饲料。”余广滔介绍,“产品现在是销售爆款。”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20余项创新技术产品整齐排列。2015年在珠海成立的这家科技企业,专注柔性透明导电材料创新及产业化应用。3年多前,借深合区成立契机,公司正式迁入横琴。

  “合作区挂牌时,我就来到了横琴,把企业搬到了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纳金科技创始人雷震介绍说,依托大湾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纳金科技成功研发新材料并实现产业化落地,和一线家电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公司在创业谷5栋,旁边的6栋、8栋分别是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和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窗户对窗户,走路一两分钟就到,距离非常近。”雷震说,公司设在横琴,与澳门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联系紧密,产学研交流很方便。“无论是看试验样品、测试效果,还是交流技术等,科研人员见面沟通非常方便。公司也能便捷地对接内地上下游产业链。”雷震说。

   

  2024年8月22日,广东珠海,澳门青年周少杰与“鲜寻味”店铺工作人员一起清点货物

  助推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港澳企业转型升级,更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助推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

  港资企业天创时尚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南沙25年,从20世纪90年代一个只有几十人规模的传统鞋企逐渐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的上市企业。在2007年和2017年,天创时尚先后累计在南沙投资逾10亿元,创建了天创工业园和天创智造园,探索生产智造全链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生产制造的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表示,传统产业通过先进技术,让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也能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助推动1200多个智能化项目,其中三成在香港落地、七成在内地落地,帮助不少在内地港资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发言人说,未来特区政府将积极善用“一国两制”下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支持港人港企用好湾区机遇,同时协助湾区内地城市开拓国际市场。

  为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澳门特区政府提出“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等产业。沿着“1+4”产业路径,澳人澳企不断发现新的发展机会。

  “我们团队集纳了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澳门的优势资源进行研发、生产、调试、应用。”真健康公司创始人、澳门青年张昊任说,横琴的创新氛围大大提速了企业医疗器械研发进程。

  成立于2018年的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大健康领域,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控制为核心技术,专注肿瘤精确诊断与微创治疗机器人、器官修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

  截至目前,真健康公司已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个,申请专利301项,获得授权237项。其产品“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国内首创,目前已在约50家国内重点医院应用。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