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大湾区法治化水平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协同发展供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黄英豪
“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发展不仅关乎区域协同,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与人民生活福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黄英豪表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 “走出去”,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凭借港澳 “一国两制” 的制度优势、联通海外的区位优势以及香港高校的科研优势,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黄英豪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整合大湾区内各方资源,以香港特区为核心构建中医药产业 “学、研、产、销” 体系。近期可在香港特区率先成立 “大湾区中医药学研究中心”,依托香港特区及区内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中药及产品的研发精准度,加快中药新药研发临床进程,降低商业转化成本,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医药高地的影响力,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筑牢根基。他提议,在香港特区搭建大湾区中药新药项目与投资者网络平台,将研发者、投资者和生产商紧密相连,积极向国际市场推介。
黄英豪还建议,应支持以香港特区的中医检测中心为依托,建立“大湾区中药质量检测认证体系”。通过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标准与市场价值,助力中药获得海外国家及地区(如东南亚等)中药准入及监管机构的认可,顺利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他强调应支持在香港特区打造国际中药交易平台,定期举办大型国际中医药峰会和展览交易会,借此联通内地与国际市场,充分发挥香港特区在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链中的超级联络人作用,推动中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选委会界别议员、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林顺潮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选委会界别议员、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林顺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大湾区医疗资源协同发展的议题。他指出,大湾区医疗资源互补性强,跨境医疗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后,三地居民跨境就医变得更加便捷。林顺潮还强调,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为香港临床研究的扩展提供了机遇。为此,他建议建立跨境病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建设国际医学研究中心。
除了卫生事业,林顺潮也十分关注传统文化“走出去”,他特别提到《哪吒2》在香港热映的情况,并建议以《哪吒》《悟空》等爆款IP为抓手,挖掘中华五千年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林顺潮提出,借鉴迪士尼模式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公园,以强化文化传播与产业协同效应。
提升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法律合作对接平台,推动司法法律规则衔接。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西社团总会首席会长王明凡指出,应充分利用香港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法律合作对接平台的建设,并致力于提升该区域的法治化水平。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西社团总会首席会长王明凡
王明凡建议,加大力度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守好法治阵地,要求落实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维护中国“走出去”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他提出,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强化涉外法治宣传与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王明凡建议,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融合现代法治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涉外法治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涉外法治的了解和认同。此外,他强调,应关注国际法治的发展动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理论,并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规则的制定,增进与各国法律界的交流与合作。
王明凡提议,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拓宽港澳地区律师在大湾区的执业范围。他建议探索建立国际法律职业资格互认机制,以充分利用港澳律师的专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大湾区的法治环境。此外,王明凡还强调了逐步研究港澳律师联合代理除民商事案件外其他类型案件的可能性。同时,他提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法律职业资格互认磋商,探索分阶段推进机制。通过互认法律职业资格,促进国际法律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梁美芬看来,作为大湾区的排头兵,香港应该持续释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共享普通法系制度经验、建立跨区域法治保障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认证体系、推进大湾区统一市场建设以及“拆墙松绑”改革,突破跨境人才、资本、数据流动壁垒等多个方面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促进琴澳一体化
2024年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成立三周年,也是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验收之年。2024年3月,横琴正式实施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分线管理政策,为澳门居民和企业进入合作区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生活、就业、创业机会。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和企业进驻横琴,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挑战,迫切需要解决。
为此,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提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社会服务需将“澳门经验”与“横琴实际”有机融合。她建议,在琴澳养老服务相关执业资格互认、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琴澳之间康复医疗器械及辅具的便捷流通、跨境养老政策和社会保障衔接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提升当地长者的生活质量。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罗奕龙针对促进琴澳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出了建议。他主张,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闭环”“点对点”或建立“白名单”等方式,设立用于临床医疗用途特殊物品(如血液及其制品)的琴澳跨境运送机制,并简化有关进出口申请和报批工作。罗奕龙认为,这一举措将有力地为大湾区医疗融合发展提供制度创新范例。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
此外,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围绕合作区“大门开、小门开不够”,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澳门的国际影响力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崔世平指出,应加快推动海关职能调整至“二线”并实施,让“一线”实现更为开放的创新与活力。同时,他提出优化琴澳跨境发票处理机制,助力澳门企业顺利进驻合作区,并且加快横琴与澳门税务体系的衔接工作,特别是推动合作区入区退税政策与区内货物流转免税政策同澳门的有效衔接。
在加强人员互动交流方面,崔世平建议加强澳门导游在横琴执业保障机制、明确澳门金融从业人员在横琴展业资格、简化澳门居民前往内地驾驶的备案程序,以及放宽并简化内地公务人员因公前往港澳的签注的审批流程等。
在充分利用澳门国际影响力方面,崔世平强调,应发挥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的积极作用,借助澳门推动中葡科技与市场资源的高效对接;支持中巴工程师学院、中巴科技创新中心与中葡科技中心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以丰富中葡平台的合作模式;崔世平还提出支持“澳门特色老店”申报“中华老字号”等项目。
崔世平指出,不仅澳门特区,包括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都应坚定不移地实施企业“走出去”。必须充分利用好澳门的诸多优势,并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他期待借助企业“走出去”政策,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贡献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大湾区方案”。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