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写入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绿色转型“路线图”逐步明晰。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点“绿”成金 互利双赢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带着两块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走上“部长通道”。他手中的滤膜一块来自2015年,因吸收了太多PM2.5变成了灰黑色,另一块来自2024年,仍维持着灰白色。十年间,滤膜的黑白转变,正是中国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生动缩影。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眼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意味着“环保产业旺,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
“我的家乡在宁夏,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宁夏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黄绵松讲述了宁夏的生态变迁。他介绍,清水河是宁夏固原的母亲河,过去因沿岸直接排污,导致河水又黑又臭。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如今的清水河已经变得名副其实。随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2024年,固原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
2024年8月,黄绵松(左)参加全国政协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民主监督性视察(受访者供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满足人民期待?黄绵松告诉记者,凭借生态优势,固原发展了菌菇、冷凉蔬菜等产业,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不仅如此,由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移民更因地制宜,发展起葡萄酒产业。近40万亩的戈壁荒滩,如今已经变成绿地和葡萄园。当地种植酿酒葡萄的总面积占全国近40%,葡萄酒产业也因此发展成宁夏六大地方特色产业之首。“随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近13万生态移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黄绵松说,“这就是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互利双赢。”
据他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相比10多年前增长了近4倍,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科技助力 逐“绿”前行
春寒料峭,黄海之滨的日照港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随着一艘煤炭运输船靠泊在煤炭泊位上,万吨煤炭通过流程化系统自堆场一路被输送至自动化装船机,精准高效进入船舱。
这里是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七——然而,这里也曾经面临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悖的困局。
今年2月,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临近,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华信工贸集团董事长拜文汇再次来到山东港口日照港实地调研。
2025年2月,拜文汇(右二)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实地调研智慧绿色港口的推进情况(受访者供图)
“我关注的重点是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进展。”拜文汇告诉记者,日照港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的供应链枢纽,以煤炭、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干散货占据了日照港吞吐量的半壁江山。在港口传统作业模式下,干散货物被货轮运送至港口,通过门机等设备接卸后,再用汽运方式运送至后方堆场,带来了扬尘、尾气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破局?“绿色转型升级是推动日照港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拜文汇说。近年来,日照港着力加强科技要素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赋能,围绕生产数智化、用能低碳化、环境绿色化、集疏运清洁化等方面不断发力,取得很大进展。
2024年12月27日,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用。项目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还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为推动干散货港口智慧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案。
中国力量 “碳”路未来
2025年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
2024年11月15日,在COP29大会中国角举办的“节能降碳 中国行动”主题边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晒出了中国“双碳”工作的成绩单: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下降80%,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碳达到8.1亿吨……
“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对此充满信心。“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表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在凝心聚力、积极行动。
“我所在的实验室就是做传统污染物治理的。”作为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石碧告诉记者,实验室正在开展对工业园区的水固气以及复合污染物协同治理,以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关于“双碳”的表述上,不仅延续了去年“积极稳妥推进”的基调,还提出要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新举措。
石碧认为,“双碳”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应当注意到,由于各国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科学依据存在差异,我国出口产品可能面临不同合规要求,遭遇绿色贸易壁垒。”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联合制定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方案和标准,助力中国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升出口竞争力。
谈到未来的工作重点,石碧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日益深化,引导皮革行业做好相关工作,建立皮革行业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和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他将带领团队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