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消费、促增长的底层逻辑
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跨越。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作用。但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3.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居民储蓄率却不断上升。这一矛盾现象反映出传统增长模式面临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消费政策从短期刺激转向系统重构,是当前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究其原因,一是消费已成为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当14亿人的消费选择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购买家电、汽车等实物商品逐步扩展到健身、培训等服务体验,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推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出现,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所以,消费的多寡不仅代表了人们获得的商品和服务量,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高低。
二是消费驱动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消费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并通过复杂的供应链传递,快速壮大经济规模。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突破1100万辆,同比增长38.1%,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体现了中国居民对新能源车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还直接拉动锂电、充电桩等20余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并造就了一批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世界级水平的公司。
三是消费成为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缓冲。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截至2025年3月25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额外加征20%的关税,未来全球经济还有可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更大的冲击。培育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既能为出口受阻企业提供转型缓冲,又能倒逼供给端提质增效。
扩大消费的突破路径
从2024年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物价相对低迷,高储蓄率和负债率并存,人们消费欲望不高,这是造成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找到突破口至关重要。
首先,提高居民收入,筑牢消费根基。多措并举构建可持续的增收机制—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工资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稳定的工作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对于暂时失业人员,要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提升其收入;要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占比。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改革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大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让中国的发展红利更多惠及普通大众;要健全社保体系。比如通过试点育儿补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举措,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负担,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其次,通过供给侧创新激活消费潜能。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精神需求愈加重视,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成为激发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大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让更多高品质商品进入市场。以服务消费为突破,培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消费,填补中高端服务供给缺口。例如,发展智慧家居、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创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同时,也要加大金融产品供给,壮大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拓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的业态,破解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居民获取商品和服务的效率。
再次,优化消费环境,破除消费壁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因此,各地政府要切实清理歧视性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跨区域市场监管协同,破除商品流通的“隐形门槛”,促进优质商品与服务跨区域自由流动。要强化数字赋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通过智慧物流、数字认证等技术手段,完善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针对大数据杀熟、预付卡跑路等居民深恶痛绝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让“放心消费”成为人人共识。同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让各类消费群体都能找到合适的商品和服务,形成梯度消费格局。
重点关注领域
扩大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可持续的消费能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这绝非通过简单促销可以达成,涉及到深层次的经济改革,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截至2023年末,中国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与GDP的比率)达72.4%,同时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信心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形势下,仍然需要以下调贷款利率等措施,减轻居民负担,同时避免房价大幅波动,缓解资产价格对即期消费的挤压。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消费,控制居民整体的宏观杠杆率,实现储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
第二,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的关系。部分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购物补贴等方式刺激消费,短期效果非常明显。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活动的后期效果必然会越来越弱。因此,如何让居民具有可持续的“消费力”更加重要。从“消费券”到“消费力”的转变,要求建立最低工资动态调整、强制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保障,使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
第三,各部门政策之间的协同关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超长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券比上年都有适度增加,为促增长、扩消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增加居民消费信贷、降低企业税费、完善营商环境也需要同步跟进,最终形成长效增长合力,才能避免类似“撒胡椒面”式补贴所带来的浪费情况。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消费政策的升级实质是中国发展逻辑的重构。扩大消费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普通大众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唯有让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才能实现以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