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浙江余村的生态蝶变

2025-04-01 11:14:00 【关闭】 【打印】

浙江余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曾经是一座污染严重的矿山村。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念。历经多年的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曾经的矿山村已蝶变成“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他告诉记者,余村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成功入选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以竹代塑”行动计划

  2025年全国两会,汪玉成准备了十多项议案,内容涉及乡村振兴、青年到农村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竹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领域。其中,“以竹代塑”是他特别关注的议题。为此,他还特别准备了一套当地企业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竹铅笔礼盒带到北京。

  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球环境治理难题之一。为破解难题,2023年,中国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还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呼吁各国携手开展“以竹代塑”行动,倡导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创造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


2024年1月18日,汪玉成(中)与村民参加余村分红大会

  汪玉成介绍说,浙江是竹资源大省,全省有竹林1400余万亩。安吉竹林面积100万亩,素有“中国竹乡”的美誉,曾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安吉县在全球率先落实“以竹代塑”行动计划,2023年8月,获批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通过健全政策支撑体系、聚焦完善产业发展、拓宽应用场景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持续探索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新途径。

  “安吉有百万亩竹林,其竹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人民币。”汪玉成说,“我建议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让‘以竹代塑’更好地完成生态价值的转化。”

  他以木制铅笔为例算了一笔账。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费120多亿支铅笔,耗费约40万立方米的优质椴木。其中,中国铅笔消费量每年约为60亿支。积极探索和开发木制铅笔的替代品竹铅笔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家可以算算,一株树苗长成一棵大树要多少年?但是仅仅一年时间,竹子就长成了。可见,竹铅笔的生态价值更高。”汪玉成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围绕“以竹代塑”,汪玉成还与相关部门、竹制品企业开展了深入研讨,从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园区规划、推广宣传等方面汇编形成了一份关于如何让一根竹子发挥“十八般武艺”的建议。

  在汪玉成看来,“全国人大代表就是要把最广泛的意见收集在一起,把最基层的声音带到北京去,希望国家部委能够支持竹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加大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等在多领域的应用。”

  村里的“零碳”图书馆

  在余村,有一座“零碳”图书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余村印象”。这座建筑的外墙采用竹模混凝土工艺,即以竹材为模板浇筑混凝土形成竹纹立面,外部楼梯及连廊的栏杆选用山上的毛竹,其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达到了75%。

  汪玉成回忆说,这里原来是两栋老旧厂房。一栋是混凝土结构的水泥厂,另一栋是钢结构的拉丝厂,有着两层挑高的内部空间。随着村子绿色发展的推进,这些老旧的工业遗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浙江余村的“零碳”图书馆

  原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水泥都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建材,因此改造后的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形体和架构。一方面保留工业遗存为村民留下昔日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因重新建造而使用这些建材的碳排放量。此外,新建筑还提升了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建筑的自然通风能力,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

  这个建筑的屋顶上安装了光伏玻璃瓦片,产生的绿色电力可为整幢建筑供电。在建筑内,安装了储能电池,可用于绿电存储,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具体来说,当白天光伏的发电量超出用电负荷时,多余的电力会进入储能装置被储存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充电宝”,供夜间和雨雪天使用。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电能抵消后,完全满足零能耗、零碳建筑的目标。

  在图书馆的电子屏幕上,参观者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数据,这是建筑的碳中和监测系统,可以监测采集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信息,精准计算建筑的碳排放情况。光伏、储能、室温分析和各类用电设备的运行数据一览无余,精准监测建筑的碳排放情况。

  “这个实现碳中和的‘余村印象’图书馆已成为村子里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场所。”汪玉成说。闲暇的村民、玩乐的儿童、创业的青年以及游客都汇聚于此。这里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和创意活动,如余村“全球合伙人”、青年论坛、漫画摄影展、年终分红大会、迷笛音乐节等,吸引大量年轻人入驻,进一步激活了乡村。

  “全球合伙人”计划

  “乡村要振兴,就必须要集聚人才,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能不能吸引更多青年来到乡村就业、创业、生活,对于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汪玉成对本刊记者说。

  2023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汪玉成第一次走上“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述这个浙北小山村如何吸引青年入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故事。其中他特别提到了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

  2022年7月,余村启动了“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聚焦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吸引大批双向奔赴的“新乡人”。

  随后,安吉县又提出了“大余村”概念,即以余村为核心串联周边24个行政村组团发展。两年多来,已经有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来到这里,吸引大学生上千人。数字游民公社、“露营+”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落成、新业态入驻,让余村人的生活方式愈发年轻化,多姿多彩。

  汪玉成坦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这两年,“如何让更多青年来到乡村、留在乡村”一直是他调研的重点内容。为此,“余村夜话”沙龙应运而生。其开办的目的就是给合伙人、村民、政府负责人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青年人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拓宽了乡村发展思路。”汪玉成说,自“全球合伙人”计划启动以来,“余村夜话”沙龙每周都举行。如今,已经办了上百期,仅2024年就办了50多期,数不清的青年想法变成了现实中的咖啡馆、健身房、青年便利店等。

  “今年全国两会,我持续关注青年入乡的相关政策支持,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此提供更多鼓励政策与要素保障,让更多青年人来到乡村,带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汪玉成表示,在日益变“大”的余村,青年、村庄、村民正在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