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就推进未来3年中非人文交流指出了新的战略方向,提出要建设中国非洲研究院,这对中国的非洲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推进中国非洲研究工作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建设好中国非洲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建设中国非洲研究院”,形成有特色的中国非洲学以助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建设中非共享知识,完善当代中国学术体系,助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构,都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曲折艰难的现代复兴进程,逐渐由“亚洲的中国”转变为“世界的中国”。今天,中国的未来已经在越来越广大的领域与世界的前途联结在了一起。为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并对人类未来做出新的贡献,21世纪的中国当以更开阔之胸襟去拥抱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文明,努力推进人类各文明以更为均衡、多元、平等的方式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建构人类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国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类知识、思想、学术与观念领域做出自己的原创性贡献,而建构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正是中华民族在当今国际学术平台与思想高地上追求中国的国家话语权、表达中华民族对于未来世界发展理念与政策主张并进而为21世纪的人类贡献出更有价值的思想智慧与知识产品的必要努力。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人类共建、共通、共享的知识体系,而这一人类共享的知识体系,必须以全球范围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的成长为基础,为我们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新型全球化,提供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想理念与行动智慧的支撑。
今天,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如此复杂,没有一个单一的国家、民族、区域、文化可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世界必须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我们必须通过覆盖整个世界的全球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的建设,重新开发和聚集人类各国、各区域、各民族的传统知识与现代智慧,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把世界东西南北的人类知识、思想、文化链接起来,汇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我们必将可以创造出超越区域知识与本土知识范畴的真正具有普世性的人类思想与文化,来应对今日的挑战,开创美好的未来。
中国具有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的历史根基和丰富实践,这也是今日中国建构有特色的中国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的动力与方向所在。
彰显文化自信
中国和世界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世界正迎来全所未有的巨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来的奋斗后,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发展转换与层次提升,即从过去主要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自身发展转向到倡导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同发展;从主要通过改革、开放、跟随、学习的追赶型发展,转变为更多通过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结伴型发展;从主要依赖于资源、技术、人力、资金的旧发展,转变为更多立足于知识、思想、制度、文化的新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需要彰显文化自信,形成知识与思想的自主性成长与战略引领,需要系统回顾总结中华学术传统,以中华文明演进的五千年智慧、中国国家治理的三千年思想、中国现代复兴的两百年经验、中国改革发展的四十年探索实践为基础,返本开新,继往开来,着眼于未来百年中华民族与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的高度,重新来理解和确认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在新时代的身份、角色和抱负,进而为推进全球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因而我们说,建构中国的非洲学和非洲的中国学,正是当代中非双方学术创新发展的特殊领域,是中非双方学术界、思想界、智库界应该共同奋力的方向。
就中国而言,在此过程中秉持“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治学理论,坚持“承续中国学术传统、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总结中非关系实践”发展路径,必将为有特色的中国非洲学拓展出一种既秉承传统又融通现代、既有中华个性精神又融通了人类普遍知识的中华学术新品质、新境界与新气度,为中非双方建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与思想支撑。
中国的非洲研究院的建设将该以此为方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作者:刘鸿武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