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助力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雨果奖”,刘宇昆居功至伟,他甚至被誉为“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人。
为中国科幻提供另一维度的审美可能
“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刘宇昆。”2014年华语星云奖大会上,当谈到日本科幻现状时,日本作家立原透耶这样回答道。
没人能否认这点。短短3年间,刘宇昆这位年轻的美籍华裔作家,翻译了刘慈欣、郝景芳、陈楸帆、夏笳、马伯庸等近十位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发表在美国重要的科幻刊物上。在他长长的译作名单里,最为众人瞩目的一定是刘慈欣的著作《三体》。目前,由他翻译的《三体1》已经在美国发行,反响热烈。而《三体3》的翻译工作也被列入他的计划中。《三体》翻译的难度不言而喻,其中艰深的科技细节,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刘慈欣本人作为60后作家所特有的语言习惯,需要刘宇昆耗费不少心神。
一位优秀作家将很大部分精力转到翻译上,并不多见,甚至有点费解。在某些人眼里多少是有点浪费才华的事,刘宇昆却乐此不疲。他翻译的作者几乎涵盖国内一半的科幻知名作家,甚至连一些默默无闻的作者也交上了好运。他的翻译得到美国评论界和读者的共同认可,被认为流畅到毫无翻译腔,能让读者获得读原文般的酣畅感。在翻译上,如他所言,他力图做到在原文上留下最小指纹;在小说创作上,他和所有的作者一样,有着要留下独一无二的文学印记的诉求。令人惊讶的是,他两者都做到了。
刘宇昆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刘宇昆的作品应该是在2009年《科幻世界》刊载了他的两部短篇小说《爱的算法》和《单比特的错误》。2012年,他凭借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斩获世界幻想文学最权威的两个奖项雨果奖、星云奖。作为华裔获此殊荣,激发起国内媒体的强烈兴趣,由此为契机被许多读者认识。2013年,他凭借《物哀》蝉联雨果奖,之后又多次获得日本西班牙等国的奖项。去细数这位年轻作家斩获的奖项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没有比罗列刘宇昆的获奖奖项更无趣的事了,因为他的作品远比奖项数字要来得更具说服力。
事实上,早在2012年他的第一部中文短篇合集《爱的算法》出版之后,刘宇昆在国内就已经“养成”一批忠实读者。一个ID为薄荷糖的女孩,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键盘上敲出他的小说《幻影》,转发到网上。这样充满仪式感表达喜爱的方式,安静又美好,很像他小说中的情节。随着《三体》英文版发行的推进,作为译者的刘宇昆更加频繁地进入中国读者视野,这也给予中国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位优秀作家的机会。他的故事总给人以亲切的印象,文字简洁凝练,叙事冷静克制,内容易懂,并且有着硬核的科学逻辑做支撑(许多故事的科技核心来自最新发表的科学论文)。看似温柔平静的风格,却有着不少细思极恐的情节。难怪有人曾经这样形容他的小说:“就好像和煦的微风,等风静止,你发现原来是对方抽出一把利刃,你刚倒吸一口冷气,他又柔声告诉你,你看,这虽然是一把伤人的刀,却能反射阳光,用来做光影的游戏真是再美妙不过。”刘宇昆用他高超的处理手法将故事处理得易于阅读,以一种低姿态的方式唤起读者的思考。除了有趣的情节之外,故事背后的哲理和诗意也是他给予读者的慷慨馈赠。
2014年,刘宇昆的又一本短篇集《思维的形状》在国内出版。越来越多的科幻读者为他的科幻作品折服。对中国科幻而言,刘宇昆的贡献不仅在于把中国科幻介绍到世界,更用他的号召力为中国科幻提供另一维度的审美可能。
对译者刘宇昆,对作者刘宇昆,所有这些关注最终汇聚在一起,转变为对这个人的强烈好奇。
在不同视角切换中敞开胸怀
第一次见到刘宇昆,是在一张合影照片里。当所有人全神贯注面对镜头调动起最灿烂笑容时,他气定神闲地靠在墙上。作为拍摄对象的他,目光却似乎穿透镜头注视着摄影师。你不由自主的会被这样的面孔吸引。
2014年10月刘宇昆受邀来到北京作为“华语科幻星云奖”嘉宾和读者见面。许多作者和科幻迷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他。典型亚洲人的五官,但是脸上的神情—用陈丹青的话来说,这是一张从小没有受过欺负的面孔。
刘宇昆的谈吐同样磊落坦荡。无论是在会场和其他嘉宾正襟危坐,签售会和读者交流,私下和朋友交流,还是面对记者采访,他的态度和回答里有着某种高度统一的调性。在这个中学生都对备考资料讳莫如深的社会里,他乐于和人分享他的灵感来源、创作技法。在这个扎克伯格来中国都要将自己定义为中国女婿的时代,他的语境以及他坦承真挚的态度让许多实话变得顺耳,没有人觉得被冒犯。
敞开胸怀去相信他人。如同刘宇昆在面对来自不同作者的不同故事时那样,敞开胸怀去理解。如同他在小说《终结历史的人》里,敞开胸怀,在不同视角切换的过程中,以手术刀般的冷静笔触,撕开封存完好安然无恙的历史篇章,创造出令人心悸的伦理真空;又比如以他现在的知名度去参加中国国内一场特别的科幻短篇比赛彗星科幻短篇征文—题目命定,字数有限,最重要的是作者完全匿名,由读者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决出胜负。这次比赛异常激烈,所有选手都超水平发挥。他不一定会赢。
保持开放性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做出新的尝试,是刘宇昆人如其文凸显的品质。要用比喻的话,就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工智能,从各种信息源不断接受吸纳。比如语言。他的中文词汇量可能要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丰富,并且构成复杂。和他说话,最好不要使用“在中国我们把没写完的小说叫做坑”之类的句式,因为当你开了某个玩笑后,他会突然问你“节操呢?”他对网络新生词汇运用熟练,常常会让很多人吃惊。而同时,一些被我们如旧物般遗忘的词汇,被他从古汉语宝库里拾起,比如“仁恕”,比如“摧心”。一些“很重”的词,他用,却又好像再合适不过。
每一个角色都处理得不错
当试图去描绘刘宇昆是个怎样的人时,会发现事与愿违,关于这个人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他成了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使者,一个出色的作家,一个好人。
也许应该重新开始。从波士顿郊区的早晨开始,为两个孩子做早饭,他来到火车站坐上通勤火车,在那辆车上,他写就了迄今为止大部分短篇故事,以及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中的许多段落。上班时间,他和大部分你看到过的美国白领精英一样,高度专注敬业,偶尔作为法律顾问需要出庭。下班之后的时间,属于身为作者和译者的他。如果有时间,他会陪女儿们玩捉迷藏、抓鬼那样的游戏。这类游戏令他着迷,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在极少数的幸运日子里,当孩子们都睡去,他和妻子Lisa都有时间,他们会一起联机玩游戏《文明》。
刘宇昆是作家,译者,法律顾问,工程师,父亲,爱人,朋友。每一个角色都处理得不错。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多重身份,惊叹他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