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琳:为中英经贸合作与交流搭建桥梁
“当习大大在演讲中提到麦克在中国徒步的故事时,我确实非常吃惊,简直惊呆了,但是我的丈夫—麦克却很平静。我用手捅了捅他,他仍然在认真地聆听演讲。演讲结束后,周围的很多勋爵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身着一袭素雅的旗袍,身材纤瘦,气质优雅的李雪琳说。
李雪琳
虽然距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英国的国事访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当李雪琳想起习近平主席和女王乘坐的马车从身旁经过,听到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国会演讲时提到她的勋爵丈夫在中国徒步的故事,她两次和习近平主席握手交谈时,李雪琳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领袖,她太激动了。
李雪琳是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名誉会长、英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主席、英国浙大校友会会长。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英国上议院议员、内政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的夫人。在英国上流社会,极少有贵族的夫人是中国女性,而李雪琳却早已活跃于英国的主流社会中。她的美丽和智慧让麦克·贝茨勋爵为之倾倒,也让他感到自豪。
2015年10月24日,李雪琳在亲历习近平主席访英行程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中国杭州参加浙商总会成立大会,并受聘为浙商总会常务理事。她表示,愿为中英经贸合作与交流搭建桥梁。
弱女子只身闯英伦
李雪琳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江南女子,出生于浙江杭州,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她丰富的人文积淀。
1986年,在浙江大学学习土木系建筑学专业的李雪琳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本专业唯一一名保送直读研究生的学生。1989年,刚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们那样,在国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做出了一个改变终身的决定:只身赴英,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熟悉语言,了解英国,然后再找工作。
刚到伦敦的那一年正赶上英国经济不景气,甚至很多当地人都找不到工作,建筑专业毕业的李雪琳决定先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常在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一天,她在专业杂志上看到招聘信息,就立即投了一份简历,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收到通知去约翰·哈雷斯(John R·Harris Partnership)建筑事务所面试应聘的通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带上在浙大做的许多建筑作品照片就去了。面试不到5分钟,老板就告诉她被录用了。
凭借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李雪琳一年内三次被公司加薪。“我觉得还得感谢在中国接受的教育。”李雪琳说,“那时候中国学建筑的学生一直都会学习绘画和色彩等一些基本功,但是国外是不学的,所以我这一技之长是英国人没有的。”在约翰·哈雷斯事务所,公司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新来的中国姑娘两天就能画完别人要画一个星期的图。
1993年,在英国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期间,公司的工作时间从5天变成4天,设计项目也越来越少,每天除了打电话根本没有事做。李雪琳想,是不是到了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了。就这样,她决定从建筑事务所辞职,尝试做中英进出口贸易。李雪琳独自创立了进出口代理公司,从零开始下海经商。没有任何经商经验,凭借一份执着的信念和敢闯的毅力,她从国内带了各式各样的衣服、箱包、鞋子、礼品样品,根据英国的进口商名册一家家地去推销。“只要我认定的事情,我会百分之百地付出全力、认真地去做。”这是李雪琳对那段艰辛岁月给自己做出的总结。
5年的时间,李雪琳从一个不懂进出口贸易的门外汉,到成功担任英国四大礼品进出口公司的代理,赚到第一桶金。为了让资产保值,李雪琳开始到各大拍卖市场购买房产。“当时没有想过要做房地产生意,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就开始买房子。”
李雪琳把自己的设计专业再一次用在房产设计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在英国买到的房子进行改造,经过她设计改建的破旧房,很快受到当地人的追捧。她的房子越买越多,从乡村一直买到伦敦市中心。她将这项“业余爱好”越做越大,有时几个项目一起开工。
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意外。也许李雪琳的成功只是偶然,但是偶然中也会有必然,因为有时候“人的性格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抛开“英国终身贵族贝茨勋爵夫人”这个头衔,更体会到李雪琳传递出的那份恬然大气:“每一个女神,都只是活得很努力的普通人”。
当江南女子遇见英伦绅士
李雪琳和麦克的相识相爱像一部唯美又充满正能量的影片。
用“江南女子”来形容酷爱穿旗袍的李雪琳再为贴切不过,而麦克·贝茨勋爵则是真正的英伦绅士。谈起麦克和她的相遇,李雪琳说这必须要先谈起她在英国做慈善的经历。
“在英国生活的26年里,最为艰辛的是前10年。”李雪琳说,那段岁月,她努力地拼搏事业,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当事业有成时,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着如何回馈社会。在英国做慈善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于是李雪琳开始跟着她的英国邻居们一起参加慈善晚宴,做一些慈善募捐活动,并很快从参与者转变成了组织者。久而久之,便结交了一些热衷慈善事业的社会名流,其中包括一些上议院的勋爵,这为她之后在伦敦遇到麦克埋下了伏笔。
2009年英国浙江联谊会成立,李雪琳被大家推选为会长。英国浙江联谊会是为在英生活和学习的浙江人建立的一个合作互助交流的平台,身为会长的李雪琳身体力行地为在英的浙江华人服务。李雪琳乐于助人的性格,使她深得许多英国主流人士的信任,大家愿意找她帮忙,而她也总是欣然相助。
李雪琳和麦克·贝茨勋爵的相识富有戏剧色彩。2011年,李雪琳的一位英国上议院勋爵朋友在担任英国国会跨党派朝鲜小组主席期间,为促进南北朝鲜早日和平统一,他邀请朝鲜议长代表团到英国访问。为了节省经费,勋爵朋友找到李雪琳帮忙,希望她能举办一次家宴招待20位客人,李雪琳欣然答应下来。家宴上,李雪琳亲自主厨做中国菜,当时麦克·贝茨勋爵作为英国国会跨党派朝鲜小组副主席也参加了李雪琳的家宴。当晚李雪琳的那份热情和从容,深深地征服了麦克的心。
李雪琳和麦克·贝茨勋爵关系的升华是从徒步开始的。为宣传世界和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始原因—“奥运休战”,贝茨勋爵放弃了在英国的贵族生活和政治生涯,从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整整花了10个月的时间,独自背上20公斤的背包徒步4662公里,从希腊奥林匹克村遗址一步一个脚印走回伦敦。李雪琳被他的精神感动,十几次飞往贝茨勋爵途经的国家,赞助支持贝茨勋爵的苦旅。
2012年新年,贝茨勋爵在徒步到法国时,在巴黎提前买好了戒指和香槟,等到新年钟声敲响时,他在埃菲尔铁塔下单膝下跪向李雪琳求婚。7个月后,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前夕,在奥运休战的启动日,两人在英国国会举行了婚礼。
李雪琳一直都非常支持帮助宣传麦克的和平慈善徒步,她说这份简单的坚持和执着令她感动。“我从麦克身上学到很多,他教会我如何坚定信念去义务奉献,不求回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多次会见贝茨勋爵夫妇,向贝茨勋爵的和平徒步精神致敬。徒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但麦克从不放弃,即使脚上磨出很多血泡、翻过阿尔卑斯雪山时手臂摔脱臼,他仍坚持打着绷带天天行走。麦克对李雪琳深情地说:“我不想停留,我每走一步,就离你更近一步,我盼望早日回到你的身边。”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见李雪琳和丈夫麦克贝茨勋爵
携夫回中国徒步1700公里
英国当地时间2015年10月20日下午4点,出访英国的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国会向上下议员发表演讲,不到400个座位的皇家画廊座无虚席。李雪琳和丈夫麦克·贝茨勋爵应邀坐在这里聆听。
让李雪琳吃惊的是,习近平主席竟然在演讲中提到了贝茨勋爵。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最近,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麦克·贝茨勋爵在中国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慈善徒步行走,他顶着烈日步行约1700公里,将募捐来的善款投入中国的慈善事业,并呼吁人们珍爱和平。”
2009年开始,贝茨勋爵每年为和平徒步,并为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015年7月到10月,在李雪琳的建议和陪同下,贝茨勋爵利用国会休假时间到中国以“为和平行走”的徒步募捐方式亲身参与中英文化交流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所募款项用于支持沿途具体公益项目。徒步活动途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六省市1701公里,历时71天。在徒步期间,他还在沿途参观访问抗日战争遗址并开展文化交流和公益慈善活动。通过在中国的徒步,麦克·贝茨勋爵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他认为,“中国是美丽的国家,而友好善良的中国人民使得中国更加美丽。”
李雪琳与英国首相卡梅伦
作为英国国会上议院议员、国务大臣、枢密院顾问官,麦克·贝茨勋爵因为受到李雪琳的影响,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积极推进中英两国的合作往来。2012年12月16日,麦克·贝茨勋爵在英国国会上议院就“英国在全球新兴大国和新市场中所担任的新的角色”为主题进行即兴发言时强调,中国市场应该是英国首要合作的新兴市场,他用强有力的数据阐述近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建议英国政府应与他们的盟国—德国和法国竞争与中国的合作机遇。也正因为麦克·贝茨勋爵的一直努力,后来中英双方的关系逐渐掀开新篇章。
当然,麦克·贝茨也以李雪琳为荣。李雪琳有很多身份:英国爱贝饰国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慈善家、公益事业家、全国政协十二届海外列席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全国侨联海外理事、英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主席、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名誉会长、英国为和平徒步基金会主席等多项职务。她成功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并热衷于为中英两国企业的合作交流牵线搭桥,帮助和促进中英公共外交以及两国民间的往来。
过去两年,在由李雪琳促成的众多中英合作中,有几项颇为吸引眼球。在她的推荐下,有中国房地产“巴菲特”之称的浙商倪召兴成功拿到了与伦敦市政府独家协议商讨重建英国水晶宫的协议,将斥资5亿英镑重新打造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著名地标性建筑;北京总部基地ABP将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建造亚洲商务港,而为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牵线搭桥的,也正是李雪琳。每逢位于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官邸有重大的政商联谊活动,一旦有机会,她就会把身边的优秀企业家代表介绍给英国政要甚至卡梅伦首相,为下一步的中英合作做铺垫。
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英已经掀起了一股中国旋风,李雪琳表示,将继续活跃在英国主流社会,向保守的英国绅士们传递来自东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