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有中: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应邀参加大会并主持"一带一路"与话语体系建设分论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仍在摸索之中。"
孙有中教授长期从事对西方思想、媒体的研究,并担任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会会长、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如果仅仅从学理层面来看,很容易把话语体系建设理解为话语本身,"但话语体系其实依托于社会实践。"
因此,孙教授说,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有耐心。随着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我们要不断提炼总结、有创造性地建设话语体系。"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必须要重视。"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概念也为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契机。"现在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不仅在技术,还体现在制度和理论创新,"孙教授说,中国的创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的互动很强,这是我们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西方制度中,从上而下的引领是非常弱的。而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利用好,未来的大发展大创新是毫无疑问的。"
就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而言,孙有中教授认为一定不能忽视对西方文明、西方话语体系的系统、综合研究。相比较而言,中国对外国的了解要好于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但他指出,要想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并建立一套对外话语体系,这些了解还远远不够。
孙教授说,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说话别人听不懂,甚至误解,就是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体系的理解还停留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层面,对他们的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了解不够。"如果对西方文明的历史变迁、内在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我们的话语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甚至创造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走出去协调创新中心等,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人文通识教育、中西经典学习。
但孙教授也坦言,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比如语言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以满足我国积极、全面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孙教授说,国际化人才不能等同于外语人才,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对中外文化的深切理解,让他们能够在全球范围思考问题,能利用语言进行创造性地跨文化沟通,从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没有国际化人才就不可能有国际话语权,"孙教授说:"建立话语体系,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