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大门办学
韩娟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位老师。平时,除了要给大学生授课、做科研以外,她还兼职给初中生讲授有意思的化学实验课。韩老师的兼职起因于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东城区开展“学院制”课程建设活动,该校化学试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21个“北京市中小学生试验时间课程基地”之一。
北京市东城区基于10年前提出的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理念,从2012年开始,在学校的常规课程之外,开设“学院制”课程,寻求教育资源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缩小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探索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如今的“学院制”已经形成了“1+N+8+X”的格局—1是指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总院,负责总体课程设计与统筹;N即先后成立的科学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社会实践学院等,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8个学区分院除负责综合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还着重侧重职业体验课程;“X”则是包括各中小学、直属单位及校外社会资源单位组成的一个课程基地群,在最大程度上引入社会资源办学。
打破资源限制
东城区宏志中学高中一年级的王雅超在“学院制”课程中选择了中医,她希望“能对自己家人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她说将来很可能会选择中医作为自己的职业。
宏志中学的中医课程已经持续了几年,其中医实验室配备了舌诊仪、脉诊仪等跟中医中药有关的仪器,还有炮制中药需要的粉碎机、煮药的器具以及传统的药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医课程的老师于卓男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三的学生。她承担了宏志中学中医课程,教授来自不同年级的20多名学生。此外,中医药大学还在北师大附属中学国际部、首师大二附中等学校都开设了中医课。
北师大化学课堂上的趣味生活化学试验吸引了很多中学生参加
“在我的思维里,初中生的研究性思维是很难建立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是有天赋的,他们对研究性学习一点就通。”于卓男说,每当她发现这样的学生,就“特别希望他将来能学习中医”,“往大里说能帮助中医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不浪费他的天赋”。于卓男希望,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才建立的研究性思维,能够在更早的阶段传授给初高中学生,让他们更早地明白准确的数据和严谨的报告对于一项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这只是东城区“学院制”课程的一个非常小的例子。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学院制”课程的东城区青少年学院院长郭鸿(女)介绍说,在东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不同的学习场所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和平里四小的同学在171中学学习数字艺术设计、智能机器人,汇文一小的学生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参与插花、服装设计等十余门的职业体验课程。在寒暑假,学生们还可以走进云南禄丰县探究恐龙化石,走进深圳柴火空间进行创客实践,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探究DNA的奥秘,在澳大利亚进行文化探秘。
目前,东城区已经形成了300多门“学院制”课程,覆盖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文学与艺术、国际教育、职业生涯体验等六大领域,参与学院制课程的教师达到400余人。参与学院制课程学习的中学覆盖率达到84.2%,小学覆盖率达到96.7%。在这些特色课程的吸引下,参加这些课程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长,2014-2015学年度参与的学生有2.2万人次,到2016-2017学年度参与学习的学生已经达到6.4万人次。
社会力量参与
韩娟所在的北师大参与“学院制”教学的是他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结合“学院制”课程建设需要,开发了十余个适合中学生的趣味生活化学实验,内容涉及食品与农业、健康与药物以及能源与交通等领域。实验项目包括海带中提取碘、固体酒精的制备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等,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博物课程中的“化石小猎人”
“我们把面向非师范生的‘生活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简化,同时增加了趣味性。”韩娟说,“我个人觉得高校参与中学的教学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尤其是现在大学都是大类招生,我们想提前告诉中学生,化学很有意思,希望能够提前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让化学学科后继有人。”不过,对于这些给大学生授课的老师来说,给中学生上课充满挑战,因为“既要保证化学原理正确,又要有趣味性”。目前,这个化学实验课程只面向初中生开放,韩娟说,他们希望将来还能面向不同学校的高中生。
在北京市的21个中小学生试验时间课程基地中,还包括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16家高校的实验室,以及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4家社会机构实验室。
而这些机构只是参与“学院制”中的X的一部分。东城区教委还进一步扩大了参与该区中小学课外教学的社会机构范围,真正引入社会资源。北京古话今语文化有限公司针对中小学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课主要通过跟孩子们讲授印刷和造纸术,来拓展孩子们的兴趣。“以往学校都是通过课程来评定购买价格,而现在是通过孩子的认知来评定,孩子的体验评价高,购买课程的价格才会高。”公司的张老师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机构专注于教学质量。
服装设计职业体验课程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而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也开始参与中小学教育课程。故宫宣传教育部的范女士介绍说,目前故宫和东城区的六十五中、166中学以及西城、海淀的部分中小学都开展了合作,结合故宫的展览、文物藏品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主题等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特色课程。故宫还开发了刻章材料包、拓片工具箱、折纸龙袍材料包等教学产品。
激发学生潜能
“学院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旨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教材+教师’的形式向着联合式、创新式、开放式、动态式培养方向转变。”东城区青少年学院院长郭鸿说。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以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为主要特点,但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打破这种禁锢,各地都开始自主探索更好地提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育改革的步伐走得更快。“以我们东城区为例,我们提倡的就是‘基础教育在学校、个性发展在学院’。”郭鸿说。
为了让“学院制”课程在定位和结构上趋于严谨和准确,在实施和评价上更加科学、便捷和实用,郭鸿所在的青少年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教科院等机构合作,做课程体系的研发和课程实践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田德文教授从2016年开始作为专家参与东城的“学院制”改革,他的主要工作是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教育改革相互借鉴,参与教学改革决策。在他看来,目前北京市东城区的教育改革已经“与欧洲教改最先行的国家齐头并进”。“芬兰教育部委托赫尔辛基大学牵头搞创新学习方式,斯洛文尼亚的项目式课程以及德国的职业教育等,核心都是强化通识性基础教育的‘专业性’,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引入社行课程的开发与共享,更新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田德文说,目前,北京等各地的教育改革也开始开展国际合作,走出去并请进来。他建议引入欧盟OMC法进行机制体制建设,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开放性、标准化、流程化、可测量。
郭鸿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大学-中学-小学”衔接的长链条课程体系,通过学院、学校、资源单位的共建建成一个内容完备、实用、好用的课程地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份成长路上独特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