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守护植物健康

2017-12-01 11:38: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段海望

  对植物健康的深情关注乃至着迷,对一般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对于植物健康守护人丁伟来说,这可是他一生最庄严的事业。丁伟,1966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大丁村,那里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大学、研究生、博士乃至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几十年来,丁伟始终都离不开保护植物这个领域,并由此演绎了一曲艰苦奋斗、励志前行的人生之歌。创新发展了维护植物健康的新理念、研究开发了系列植保新技术,破解了植物健康维护的一道道难题,成就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平凡的事业。

 

  回归自然,让植物健康起来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热词。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以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以往,控制病虫害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依赖化学药剂,这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舌尖上的安全问题。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希望通过“减肥减药”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丁伟的工作与食品安全和农药使用密切相关,他从事植物保护30年,一直都在探索这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阐明植物和昆虫、螨类及病原菌的关系,找到植物自身抗御病虫害的机制;二是通过研发将植物抗病虫的机制转化为相应的产品;三是以植物为中心,利用植物的微生态机制来调控病虫害。当初他是从植物源农药研发开始的,但随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持续深入,他最终“走得更远”。

  2002年,丁伟在重庆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会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以植物为核心的植保新理念。丁伟介绍说,长久以来植保工作都把消灭病虫害作为主要目标,运用的手段就是化学药剂,以植物为核心的植保新理念则将主要目标调整到“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着力于维护植物生长过程中健康的微生态环境。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安全植保之路。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丁伟构建了保健-预警-系统控制病虫害的植保新体系。

  丁伟表示,植物健康维护靠人类的技术进步,也靠植物自身的潜力,两者缺一不可。植物的问题最好还是通过植物自身的潜力挖掘来解决,自然的问题最好回归到自然本身。

 

  科研+产业,坚持两条腿走路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整合,一直是丁伟非常关注的课题。这些年他带领团队持续探索着二者协调发展的路子。一方面他们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支撑,另一方面积极围绕产业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的集成应用,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

  长期从事植物源农药研究的丁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6个植物性的虫螨控制剂,并系统研究了这些天然产物的控虫机制,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编写出了国内第一本《螨类控制剂》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为了维护植物生长的健康环境,他提出了利用微生态平衡技术来保障植物健康的理论体系。这些创新成果,令丁伟团队获得了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2016年8月,丁伟(左一)在美国北卡考察烟草植物保护情况

  做研究和教学,丁伟坚持走出象牙塔,把根扎进泥土。“现在农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用归用’,科学家做科学家的,农民用农民的,研究和实践没法统一起来。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够真正转化成实用的产品和技术,最终惠及老百姓。”2011年,他做了一个让众人惊讶的决定:辞去担任了10多年的学院副院长职务,回归教学科研一线。丁伟表示,植物保护本身就是个应用学科,离开了生产一线,研究始终就是空中楼阁。

  不过丁伟坦言,相对于化学农药短、平、快的特点,构建绿色天然的植保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农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实践中,他们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躬身示范”。于是这些年来,他们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的大山深处建立了12个科研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区的规模都在百亩以上,从观念更新到农艺措施的改变,再到技术的集成应用,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我们帮助当地农民找到了持续、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方法,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掌握了解决生产问题的技术和方法。随着增产效果的显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了回来搞种植。”丁伟欣慰地说道。

  他们团队通过建示范基地,自身也变得更能瞄准生产实际需求,增强了选题的针对性;技术成果能够用以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也使团队变得更有信心,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让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得有一个学年的时间在基地度过。这是我们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丁伟说。

 

  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丁伟出身农家,当初他高分被西北农业大学录取时,很多人对他的选择并不理解,但他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大学期间,他的足迹就已经遍及三秦大地的很多乡村。1989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来到邓州市构林镇农技站工作。1991到1994年,又在邓州市植保公司工作了4年。

  从1989年毕业到1994年考取西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丁伟扎扎实实地在基层工作了5年时间,这5年虽然辛苦,但也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走一条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1997年到西南农业大学开始教学科研工作,从教多年,他一方面在实验室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经常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曾创造了在山区一天开车15个小时,开3场培训会,调研4个县,行程847公里的记录,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老一辈的农业科学家基本上都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丁伟说。他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他们不能只盯着SCI论文,必须具备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像医生要重视临床,植物医生也应该重视田间效果。“虽然我们也发了不少SCI论文,但我总跟我的学生讲,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样才理直气壮。”在他心里,老百姓才是农业领域的最终评审员!

  丁伟为自己实验室制定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研发领先性产业技术。他要求研究团队具备“三个特别”的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创新。他还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搞科研,不能只盯着高精尖,还要关注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基本需求,如农业科技、环保科技、生物科技等等。

  随着成就越来越多,丁伟的社会头衔也越来越多。他是农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植物源农药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不过,他更喜欢的身份是老百姓的“朋友”。

  长年以来,丁伟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老百姓打来的技术咨询电话,帮着农民朋友解决生存问题,获得他们的认可,这一点令他倍感欣慰。而最令他乐此不疲的是自己和团队在为中国绿色植物的健康、青山绿水的呵护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做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

  搞科研,不能只盯着高精尖,还要关注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基本需求。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