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林:打造特殊的“人文博物馆”

2017-09-05 17:34: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黄远军

  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进行了数千年的传承,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黄新林创新性地将安置逝者“骨灰”的骨灰堂,打造成了记录逝者生前“生命印记”的个人“人文博物馆”。他说,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一部沉淀的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也记录了一段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

  “为逝者建个人‘人文博物馆’,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同时它也联系着每个家庭家族血缘上的‘根’,延续着华夏民族文化上的‘根’”,黄新林非常看重这项事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把这一个个人文博物馆命名为“祖训堂”。

 

  把根留住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如今,在华夏大地上,承载13亿国人热切期盼的“中国梦”,已吹响凝聚中国力量的奋进号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和重铸。

  遗憾的是,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重视,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病态。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信仰缺失”现象,人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把握。

黄新林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则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我们必须始终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黄新林说。先人创制的各种丧葬祭祀过程,起到了宣传孝敬老人、效法德行的效果,对周围人心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潜移默化”。

  已经52岁到了知天命之年的黄新林,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殡葬文化正在被弱化,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尤其是人死之后,生命形象的延续和传承关注不够。

  “当今,人们对我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浅。”黄新林说。商业化的流行风潮,更侵蚀了人们原有的厚实的生命情感,形成了偏向于群向性、攀比性和炫耀性等消费心理,厚葬在当今社会还成为了一种炫耀财富的手段,助长了社会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泛滥。

  “我们对待传统殡葬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扬有弃。”黄新林说。丧葬礼俗的变迁,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与环境相适应,不应追求一成不变,但丧葬习俗所折射的传统孝道文化,不应从此失去传承。

 

  文化传承的平台

  历史证明,任何时期,正确总结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社会就能进步,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尊严。

  黄新林对殡葬文化传承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他于2004年创建了专业生产骨灰盒存放架的江西天仙精藏设备有限公司,企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产品远销英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黄新林看来,美观的外形,可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为此,他曾专门从台湾引进新技术,并不惜高薪从台湾聘请设计师,将公司产品设计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产品结构不断向高端市场延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发觉自己和团队此前坚持的路线是有偏失的,殡葬事业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

  黄新林回忆说,起初从事这一行业困难重重。一来,依然有许多人坚守着“入土为安”的信念,而尚未用完的已获得审批的土地,给他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二来,室内存放的安葬形式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没有充分挖掘老人们的痛点关注、核心需求,去引导他们改变千百年来的习惯。后来,江西天仙通过对大量客户的调研,发现老人们注重的是人生价值,以及对生命形象的尊重和传承。

江西天仙精藏设备有限公司外景

  “生命的诞生是重要的,生命的逝去同样重要。重视对逝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对生命逝去的尊重,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在当代,我们应当提倡的殡葬文化是厚养厚葬并重,不过厚葬的‘厚’并不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挥霍或者礼俗上的繁琐,而是侧重于精神层面,充分满足所有老人的痛点需求。”黄新林说。

  基于这一认识,黄新林做了一件可谓是很有创意的工作—为逝者建立个人的“人文博物馆”。即把逝者生前的物品,如记录其生前生命“足迹”的文字、照片、录像、纪念品、荣誉证书等,一同存放在骨灰架内。为个人立传,建个人档案馆,把逝者对家庭、对社会的奉献展示给后人、给社会,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正能量。每部个人史“汇聚”到一起也将变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历史记忆。瞻仰逝者,睹物思人,睹物思情,营造情感记忆的功能。

  此项研究成果,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形象类似宾馆、功能类似陈列馆、价值类似博物馆,这是黄新林对“祖训堂”的文化定义,这种颠覆性的创举为社会和人类精神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慎终追远

  有数据显示,中国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25年,中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4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达到顶峰。

  为了解我国殡葬行业的发展情况,黄新林跑遍了全国大部分地方。他发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墓葬用地的消耗在逐年上升,很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墓地危机。《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

  为此,黄新林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宣扬、呼吁推行室内葬这一相对节地、绿色的葬式。同时黄新林也看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将撬动一个巨大的殡葬服务市场。以每年自然消亡人口1000万、每位逝者消费1万元计,就是1000亿元。如果算上提前消费的人群,以及将市场边界拓展至东南亚国家,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而且它将是个持续性的产业。

  面对这一规模巨大的潜在市场,江西天仙适时而变,目前正在进行战略准备,希望通过项目试验取得行之有效的销售经验,突破当今投资壁垒,变运作产品为运作项目,计划通过三个财政年度的规范管理,完成公司主板上市,实现立体存放+互联网经营,将公司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存放架市场投资平台。

江西天仙精藏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的骨灰盒存放架(图)生命“足迹”的文字、照片、录相、纪念品、荣誉证书等一同存放,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人文博物馆

  黄新林对此非常期待。他表示,江西天仙有三个不可被复制的优势,即产品品质优势、项目设计布局优势和企业品牌优势。“我们的技术、设备、设计、团队和工程经验都是业内一流的,并且在诸如文戏台、望乡台、人物走廊、名人题字碑林、童稚嬉乐池、万年供奉塔等室外布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探索。”江西天仙和黄新林本人也受到了行业认可,据介绍,中国殡葬协会举荐江西天仙为常务理事单位,并代表中国该行业,加入世界殡葬协会,黄新林本人则被提任为江西省殡葬协会副会长。

  这种优势近日在市场上得到了体现。江西天仙近期有一个“大动作”,“我们公司与沈阳记忆空间孝道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拟签订40万个骨灰存放架的供货合同,签约仪式于8月3日在江西樟树隆重举行,历史将记住这一伟大意义的开端。这个项目落成之后,将为沈阳市节约优质土地约3000亩,解决沈阳20年的骨灰存放需求,减轻当地60℅的墓地消费,让老百姓享受到惠民政策的温暖,尤其是为逝者建立起一座永久性的人生博物馆。”黄新林介绍。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过成功的工程实践。

  江苏省宜兴市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尤其缺乏,历史上形成的散坟堆把整个宜兴市区围了个严实,严重地阻碍了政府对周边土地的规划和利用。近年来,宜兴市坚持最生态、最文明、最节地的殡葬理念,明确了骨灰处置以骨灰堂存放为主,树葬、海葬、花坛葬、草坪葬等为辅的“二次殡葬改革”目标,以金鸡山殡葬服务区改造为引领,投资4800万元兴建了集景观、生态、服务、安葬于一体的骨灰楼。

  “宜兴市委市政府有着超前的眼光和胆略。他们在服务区修建了一个‘祖训堂’,该建筑气势雄伟,造型典雅,周边山水园林一应齐全,目标是把宜兴的金鸡山公墓改造为金鸡山公园。”黄新林说。工程竣工之后,当地政府发文号召市民把先后安葬于城市周边的祖坟一个不留地迁入堂内,让逝者终于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人文博物馆,搬迁工作非常顺利,金鸡山殡葬服务区改造工程非常成功,得到当地政府及百姓的极力赞赏和认可。

  在黄新林眼里,“葬有所安”除了为逝者逝后提供一块安息之所,还有一层深意,即“人过留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痕迹”。这样临别前可以走得更“安心”。这是他致力于为逝者建个人“人文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黄新林表示,如何安葬逝者,并让传统文化在其中得到传承,是殡葬文化的一部分,殡葬文化的另一部分是关注生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终追远。它应当引导我们谨慎地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效法先古圣贤,并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像我们经历过那么艰苦的生活,我感觉到人应该珍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说。

  黄新林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个特殊的木箱子,那是他舅舅留下的遗物。每当黄新林把它拿出来擦拭的时候,常会陷入无限的感慨。“我舅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因为保家卫国最后牺牲在战场上。可是如今除了这个箱子,什么都没留下……”这也引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黄新林看来,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活得是否有意义。如果一个人一生庸庸碌碌,即便活过一百岁,也是毫无收获与意义的。只有当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哪怕只是“刹那间芳华”,这一生就已值得了。

  未知死,焉知生。只有看透了死,才懂得生,直面死亡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而一个人的生命、事业,如果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那么,他的人生将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