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于变:齐鹏绘画艺术
“齐鹏是一个传奇,她每隔几年就会给大家带来惊喜!”前不久在北京天健画廊举办的“齐鹏‘山海经符号’主题巡回展”开幕式上,著名导演张元龙这样说。“她总是在变,在自我否定中寻求突破。”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邓平祥在开幕式后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如此评价。
解读齐鹏,并非易事。然而,在群峰林立的当代画坛,齐鹏作品的多面与多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艺术现象。
其题多变
在迄今30余年的绘事生涯中,从1993年至今22年中举办过9个重要个人画展,齐鹏展示给世人的画作有多个面目,以题材分类,大体可归于山水、人像、建筑三个系列。
20世纪80年代,师从中央美院贾又福先生的齐鹏从山水起步。1993年齐鹏在中国美术馆、1994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和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如今的国家博物馆中推出个展《太行风情》,即以山水画为主。如果说太行风情更多是真山水的再现,那么山海经符号则更多是齐鹏想象的山水。
本次在香港和北京的“齐鹏‘山海经符号’主题巡回展”的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说,以《山海经》为创作背景的作品多以“兽”为切入点,画山的人少,因为艺术地呈现《山海经》的山水要靠想象。齐鹏这批作品,以山为题材,再现《山海经》,这迄今还很少有人做过。
成山
齐鹏介绍说,《山海经》是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了名山5300多处,水系250余处,先民智慧、神话传说,更是俯拾皆是。《山海经》所写的并不是真实的山、水、人,也正因为这样,才给人提供了足够广阔的探索空间。这次创作借用《山海经》的名山大川,可以赋予作品更多想象空间。
在齐鹏笔下,人像作品有个独特的名字—“人格符号”。2006年在今日美术馆首次推出的人格符号展,是她把哲学、心理学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实验,以扭曲的人像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种种异化人格,当时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所前所长、著名评论家水天中说:“齐鹏在一组以《人格符号》为总标题的系列人像作品中,以表现当代中国人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支配系统中的社会挤压、生存困境和心理反应,淋漓尽致地阐发了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感受。可以说,齐鹏《符号中国》的研究,对中国艺术近20年来‘新文人画’的发展是一大推进。”
迄今齐鹏的《人格符号》令许多人印象极为深刻。
齐鹏介绍说,创作人格符号系列时,起因是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格问题,作博士后论文《北京人格与北京符号》,探索艺术与心理学的关系。当时因儿子高考,自己也睡得很晚。一次深夜,灵感突临,她决定创作人格符号,并以山水画法来表现人的面孔和表情。由于常常深夜作画,齐鹏还因此刻了“子时之画”的印章。
与山水、人像一样,建筑同样是齐鹏的创作灵感之源。她笔下的建筑既有乡村的,又有都市的。2007年,齐鹏把人格符号与中国古村落结合,在河北美术馆做了个展。2008年,齐鹏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了以城市建筑为代表的“符号中国”。2010年在上海世博园展过“世博建筑符号”。当时,齐鹏的世博馆系列作品被选入一些国家馆作为特展推介,并被做成艺术衍生品。
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她的作品“用世界性的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了全球性的文化事件”。
2011年在798桥艺术空间展出的“山海经相遇卢浮宫”,是山水与建筑的对话,也是齐鹏在结合中西绘画语言方面的探索。
曾担任过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彭锋教授说,齐鹏的三个题材系列都非常好,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很沉稳,她的个人天赋加上训练有素,成就了一位杰出的画家。
不变其质
尽管绘画题材确实在不断变化,齐鹏绘画的背后,其实有许多一以贯之的不变之处,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紧扣“符号”。从山水,到人格,再到建筑,贯彻始终的关键词是“符号”二字。齐鹏以“符号”为核心,实现了文字与视觉语言的关联,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家艺术语汇。
对此,邓平祥说,齐鹏开创了融东方与西方于一体的“符号派”,其价值在于画出了传统国画所不能表达的现代结构、抽象空间之美和后现代构成的意韵。
其实,尽管表面看题材在变,其背后的主线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变态(异化)的心理人像、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历久弥新的古村落、古代典藉中想象山水的现代呈现。
艺术家要接地气,要反映生活,齐鹏的“符号”变奏曲真正体现了画家对当代社会世相的关怀与解读。正如彭锋所言,生活在北京等现代都市,遭遇到人,遭遇到建筑,再到自然,这个变的过度很自然。
阳帝山
其次,不离传统。齐鹏以传统水墨起步,这些年尽管也尝试很多现代技法,但始终没有远离传统航道,水墨仍是她的基本面貌。
对于传统,绘画大家李可染曾有言:“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气冲出来。”齐鹏的绘画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位前辈的期望。
本次山海经符号展中,齐鹏还展出了不少以“齐鹏日记”为名的小幅写生画。彭锋说,齐鹏日记已不能看作是中国山水画,而完全可以看作是西方的现代写生,其画面构成,整体性很强。齐鹏作品之所以与一般国画家拉开距离,因为她用了现代的构成元素。把现代构成巧妙运用到山水、人物、建筑当中,使山水画更大气。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说,齐鹏绘画不拘泥于对古代山水的临摹和写实,而是主动造型,通过画面构成、层次、体块、用墨、着色等,将西画的构成与中国的版画、插图等艺术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吸收、融合进来,形成自己的节奏。
第三,多向师法。杰出的画家需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齐鹏这些年除了与不同老师、同行学习切磋以外,还一直坚持不懈师法造化,师法典藉,师法心印。她坚持写生,足迹遍及祖国山川乃至海外多国。她不断求学,深入阅读,在几个领域都获得可圈可点的学术成绩。她深入思考,把足迹与心印都化作滋养其艺术创作的养份,融汇在她的每一个笔触中。
变中得魂
许多看过齐鹏画作的人都认为,齐鹏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力感。这种力,使她的艺术超离了“女画家”的标签。评论家愿意用大气、阳刚、壮、率真等词汇来形容齐鹏作品,甚至有硬、拙、涩,足见其作品力度,但同时又不乏生命的温度。
翁剑青说,齐鹏作品的总体结构十分硬朗。如果不是见面,不会想到这些作品出自一位女性之手。
笔者也曾有过同样感受和疑问,外表沉静甚至有些文弱的齐鹏,力从何来?
或许一个“变”字恰好可以解释。“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变”其实就是创新。齐鹏绘画因为不断创新求变,使画作得魂,而在为人上,齐鹏坚持不懈地自我提升,助益了其艺术思想的成功蜕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作为一个学者和画家,齐鹏抓住了时代的新主题、新问题、新工具和新材料,很有创造性。
从作品上看,大的构成关系简约,能够与细部的繁复相结合,又非为了形式而形式。正如翁剑青所言,“她能做到心所到,笔所到,使心和笔统一。”而真正的艺术需要高度的思想性,能够触及画者与观者的灵魂。
乾山
根据笔者的观察,齐鹏艺术的思想性与其跨界有很大相关,她在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中获得对绘画艺术的思想养份,使得她与一般的画家不同。翁剑青说,一个人接受过什么样的文化资源,与其作品的形貌特征有很大关系。著名评论家陶咏白说她“游走于哲学、心理学与艺术的境界里,在感觉的解放和感性的革命中,不断进行艺术自我的超越”。
对于艺术家而言,思想的深度决定艺术的高度。薛永年说,“齐鹏是位很有哲学思想的画家。”“齐鹏的画虽然不断在变,但探索大体是在人文和自然之间,在历史基点和现代视觉感受之中,在中和西的结合之中。”齐鹏自己也说:“哲学是厚学,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厚积薄发的功力,提升了我的艺术创作思想高度。”
而画格如人格。齐鹏的画作反映了她豪爽、豁达、不粘不滞的性格。更进一步,齐鹏作品的力量能够触及人的灵魂。而能动灵魂者,往往出于真情。
在北京山海经符号展上,有一个小片段。齐鹏在致辞中谈到“感恩”,谈到作为女性,在平衡家庭生活、社会工作,与艺术追求三个领域的艰难。尤其是,在提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帮助时,齐鹏声音哽咽,眼含泪水。相信这些深藏于内心对父母家人,以及各方师友的感恩之情,也是齐鹏艺术道路上的绵绵养料。
一殊之万变,一我之万殊
从某种意义上看,艺术家需要将自己符号化,甚至标签化,变得更简约,更独特,才容易让生存在“碎片化”时代的现代人记得住。例如岳敏君的笑面头像,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这方面,有专家建议齐鹏应该走得更远,把某一种题材做到极致。
翁剑青说,齐鹏如果能在以前作品的基础上,把题材、元素抽取出来,用有限的语言形式,使其绘画形式更加纯化、完善,形成个人的范式,并被评论界接受,将会更有力。邓平祥也认为,新的题材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语言来表达,应该把现有作品的形式感觉与形式能力极致化。
贾又福题词
不过,齐鹏就是齐鹏。她将以自己的艺术范式,在美术界闯出新天地。她说,无论人格、建筑,还是山水,她都会坚持下去。
彭锋说,现在我们还不能预测齐鹏未来会画什么,但可以预计她还会“变”,会有新的面貌,形成自己的艺术路径。
大美无言,法无定式。也许齐鹏业师贾又福老师最能理解这位勤奋的女弟子。在本次香港与北京的山海经符号画展前,贾先生为齐鹏题句:“一殊之万变,一我之万殊”。这一充满禅悟之联,既可看作齐鹏艺术实践的写照,也照亮了其艺术追求的未来。
或许有一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以齐鹏为代表人物的“符号派”会印刻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之中。
刘丽娜 北京大学美学博士,新华社高级记者
齐鹏 1959,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协会会员、新华出版社编审。齐鹏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工作室)、澳门大学经济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美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分别获MBA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更多阅读
- 大美于变:齐鹏绘画艺术
- 近代书画:精品仍是硬道理
- 何水法:中国花鸟画的里程碑
- 郑百重:山水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