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在一线

2014-08-19 10:24:00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 作者:

    2014年“8.03”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803鲁甸抗震救灾医疗队于4日凌晨3:00到达鲁甸县医院,在短暂的补给后,前往距离鲁甸县20多公里的灾区龙头山乡投入救援。在我们的医疗队里,有两名九三学社社员,其中有一名名副其实的巾帼豪杰,医疗队副队长——麻醉科主任唐玲玲;另一名是严肃的神经外科主任,在手术室里无影灯下敬业求精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手术医生——刘林。

   麻醉科主任唐玲玲。这位曾经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救援队的老急救队员,不仅业务技术过硬,在艰难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都非常强。干练泼辣的工作作风,开朗直爽的性格,颇具外科医务人员风范。

  赶到营盘村的第一天,唐主任不顾一夜的颠簸劳累,负重步行的疲劳,放下行囊就投入到了对营盘村伤病群众的救治工作中。询问病情,安排人员诊治,熟练地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只见她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为村民进行诊疗。

                                

                                              唐玲玲主任救助伤员。

   唐主任有着很强的沟通能力。才到营盘村不到两天,她就与当地村民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嘘寒问暖,互问温饱。尤其是因医疗队在村民房屋前搭建帐篷、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造成对他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邻居”们,在唐主任的热情沟通下,邻居们不仅对医疗队的打扰毫无怨言,还常常给医疗队提供帮助。医疗队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甚至用水用电都是用邻居家的。村民们常常给医疗队送来他们地里种的蔬菜,花椒,甚至还会送来腊肉。有时他们做的好吃的饭菜也会给医疗队送些来。

   这段时间对灾区群众的救治工作中,处处都体现出了唐玲玲主任特别能吃苦的工作和生活作风,能和灾区群众打成一片,脏活苦活抢着干,在艰苦的环境中能从容应对,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真正体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刘林主任,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名严肃的神经外科主任,是在手术室里无影灯下敬业求精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手术医生。这次昭通鲁甸地震,医疗队奔赴地震第一线,在这段艰难的救援工作生活中我才真正认识了刘林主任。

                                 

                                 

                                                 神经外科主任刘林。

    来到灾区,所看到的现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触目惊心,道路被阻塞,需要背负二十公斤的背囊,步行五、六公里至受灾点,刘林主任除了背负背囊,手里提着抢救物资外,一路上,他看到我们女同志背负困难,不断的把我们的物资匀到他的背囊上。到了医疗点,受伤的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入医疗点,医疗队每一个人都在尽力地救治,刘林主任更加辛苦,他患有痛风、高血压,直到持续的急救告一段落后我们才注意到,他的两条腿已经肿得好粗,大家都心疼地让他休息,可是他坚决不肯,依然坚持在第一线。

   在灾区救援,每天都有大量的村民到医疗点看病,常忙碌地顾不得喝一口水,上一趟厕所,刘林主任总是默默地坚守在工作一线,清创、缝合、诊治、诊疗指导,工作上刘林主任一丝不苟,虽然话不多,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灾区人民的感情。每次看到他一瘸一瘸地为患者诊治的身影,都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让我更加坚强地面对困难。在灾区救援的日子困难且艰辛,除了对伤者救治外,还要为医疗队的生活创造条件,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住所,在孙院长的带领下,队员们自己步行到几公里外的救助点扛来帐篷,背来遮雨棚,组建临时家园。别看刘林主任看起来是个粗壮的汉子,可是他心细的令人吃惊,每天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为防止余震造成房屋倒塌,病人都在空地里治疗,大家只能晒在太阳下,淋在雨中,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工作之余找来一切能利用的东西,在医疗点搭建简易的遮雨棚,解决了暂时的困难,当申请到搭建医疗帐篷后,他又搭建了一个小小的治疗室,方便了工作。

  盛夏,天气炎热无比,没有洗澡的地方,个人卫生成了最大的问题,你能想到吗,刘林主任居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洗澡的简易棚!而且,还有模有样一针一线地缝制了门帘,这让我们所有人欣喜若狂…

  灾区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从刘林主任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不屈的精神也是我们医疗队的精神,也是九三人的精神!

                                

                                                 医疗队合影。

 救援日记(一)

   8月4日凌晨03:30,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到达鲁甸沙坝待命。04:00按照现场卫生局指挥部安排,应急医疗队驱车前行至田坝,因道路中断,医疗队员背负药品器械,艰难步行五公里到达震中龙头山镇。在当地疾控人员带领下,又步行六公里,克服道路崎岖,险象环生,不时发生的塌方、滚石、泥石流等危险困难,于上午09:30到达龙头山镇营盘村。

   营盘村坐落在河的两侧,背后靠山,部分房屋建在半山腰,约有村民4000-5000人。地震发生时,有村民在办丧事,附近的人大多不在家中,受伤人员很快得到救助。但山中房屋倒塌严重,村民多被掩埋。

  在营盘村,武警官兵和村民已展开救援和自救,武警官兵陆续从倒塌的房屋下刨出村民十余人,全部死亡,于15时救出一个三岁男孩,送至医疗队时已死亡。

   医疗队到达后,马上投入现场救治。伤员多为头部外伤、四肢损伤、软组织挫伤、短骨骨折等,目前尚未发生传染性疾病。

目前,医疗队所在的营盘村停电停水,余震不断。

救援日记(二)

  8月5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抵达地震重灾区营盘村的第二天,医疗队继续在营盘村开展医疗救援服务,全天共处治因灾受伤村民35人,其中重伤2名,清创5名,输液9名,并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一位伤员实施了手术。

  目前,营盘村仍然断电,交通也仍然中断,值得高兴的是下午开始恢复了供水,虽然水管流出的水由于地震夹带着一些泥沙,但医疗队中午还是就着水煮了面吃,下午在营盘村村民的帮助下吃到了进驻灾区后的第一顿大米饭,吃到了水煮白菜、土豆。队员们都说,这是他们进驻灾区之后,吃到的最丰盛的一顿“大餐”。

  由于营盘村目前仍未恢复供电,医疗队员们的手机无法充电,因此安排两名队员在应急医疗服务的间隙,带上所有人的手机和移动电源设备,徒步到5公里外的龙头山镇去充电,晚上12点才返回。

  由于距离震源很近,营盘村仍然余震不断,令人恐怖。医疗队夜间睡帐篷,男队员每2小时一班进行值岗其余队员们都尽量休息,以保证接下来能够继续为受伤灾民们提供帮助。

救援日记(三)

  8月6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进驻灾区营盘村的第三天,共处治伤病员32人,其中重伤1人,转院1人,静脉输液12人,并为一位伤员进行了手术。

   今日受伤复诊病人较多,有发热、腹泻患者就诊,一名疑似传染病腹泻的患儿被安排转院。疾控人员已开展防病消杀工作。

  今日,医疗队还巡诊至周边的胡家村组,与村民一起步行3公里,将一位受伤无法行走的82岁老太太,抬至医疗队驻扎的卫生所,老太太被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骨折,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医疗队员为其实施了外固定术,补液治疗,并于当日下午15时进行转院。

  目前,医疗队驻地营盘村交通已恢复,但仅能通行微型车;供电也恢复了,队员手机充电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仍无网络信号。今日,云南电视台记者到医疗队驻地进行了采访。

  今天收到了从外运进营盘村的救灾物资——火腿,晚餐时又吃到了米饭,队员们都十分高兴,这也使得医疗队员们的体力得到一定的补充。

   晚上依然由男队员进行2小时的轮岗值班休息制度。

救援日记(四)

   8月7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进驻重灾区营盘村的第四天。截至16时,全天共处治伤病员65名,其中重伤2名,转诊1名,静脉输液20名,为2名伤员实施了手术,并巡诊患者50名。

    昨天,医疗队收到医院专门送来的医疗和生活物资,队员们都感受到医院领导和职工的牵挂和关怀,备受鼓舞,坚定了在灾区艰苦条件下继续工作的决心。目前,应急医疗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当地卫生所条件,进行常规的医疗服务、外出巡诊以及对灾区群众的卫生指导。

   目前,医疗队带来的处置外伤的药品材料已基本用完,虽然补充了少许,但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当地医药卫生条件比较欠缺,医疗队员们将继续克服困难条件,全力开展医疗服务。

   医疗队驻地营盘村没有网络信号,医疗队通讯员需要在旁晚医疗服务的间隙,步行三公里多的路程到龙头山镇附近将工作信息资料发回医院,然后又步行返回驻地。路途中灰尘不断,路过的村庄断壁残垣,途中还经历了几次不大的余震,一趟往返近三小时,到达营地已是夜里11点。

   昨天夜里天气骤降暴雨,旁边河水上涨了许多,湍深流急。队员住的帐篷里灌进了雨水,有的地方还积了起来,队员们的背包、衣服等物品都淋湿了,所幸之前刚领到了简易床,大家得以避免在积水中打地铺而难以入眠。夜里又发生了几次不大的余震,伴着哗哗的河水声和时大时小的雨点声,以及间断的地面轻微摇晃,队员们又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昨夜里,不时有村民前来就诊,其中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因发高烧、腹痛前来,一量体温,39•8℃,精神极差,伴大量呕吐,这时天气狂风暴雨骤至,沙土及雨水扑面而来,就在一块挂起的纤维顶棚下,医疗队员为患儿进行了体检,经仔细问诊和体检后,考虑患儿为急性胃肠炎,但急性阑尾炎不能排除。孙副院长指示先为患儿输液抗感染治疗,同时观察腹痛情况。经处理后患儿精神逐渐好转,还吃了一晚我们给的方便面,输完液后体温已降至37•8℃ 。大家都放下了心,嘱其第二天再来继续治疗,夜里病情有变化随时前来。

   雨还没完全停下,又有一位老妇人被儿子背到驻地,因白天儿子们都在忙于救灾,只有晚上送老人前来就医。由于震后房屋倒塌,断电停水,卫生条件极差,老人发生了阴道炎,未能治疗。送来后老人身上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特殊臭味,检查一看,老人的分泌物已呈脓性,医疗队员为老人开了药,交代了卫生方法后老人的儿子又冒雨把老人背了回去,并嘱其第二天再来复诊治疗。

   清晨又发生了余震,医疗队紧接着就处理在躲避余震时不慎受伤的村民,还有才被背出来的左桡骨骨折的老人,以及被锈钉子扎伤右足的村民……

   孙副院长决定医疗队对驻地周边的村舍进行巡诊,以便为那些出行不便的村民进行诊疗。孙副院长亲自带领四名队员外出巡诊,四名队员留守营地继续为前来的村民进行诊治。

   今晨,雨停了,天转晴,又是闷热的一天。天气炎热,生活条件极不便利,进营盘村的交通仍受阻。医疗队员们又将投入到新的一天忙碌中……

救援日记(五)

   8月8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进驻灾区的第五天。截至当日16时,医疗队共诊治患者60人,其中重患2人,静脉输液18人,无转诊患者。7人腹泻,3人发热。

   当天下午六点左右,鲁甸县水务局派人来为医疗队安装水管,看到水管里流出来带有浓浓含氯消毒剂味道的水,大家一阵欢呼。袁东强、刘林不顾自己忙碌了一天的疲惫,在水管周围打上铁桩,围上彩条塑料布,以便队员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擦浴。

   白天依然余震不断,有一段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稍强的余震,房屋哗哗作响,大地呼呼抖动,大家稍作躲避后又投入紧张的诊治工作。

    夜里余震频繁,均觉震感强烈,能听到大地的隆隆声及房屋哗啦啦的震动声。

  夜间由营厂坡送来一76岁男性村民,腹泻,重度脱水,休克。在帐篷内抢救时,患者大便污染病床、被子。队员们为了抢救顾不上脏臭,孙建军副院长组织了孙海燕、唐玲玲、刘林3位主任进行了急会诊,并制定了抢救方案。

   这位老人因为地震中失去了孙子,悲痛欲绝,数日不进食。队员们又给予心理疏导劝解。经过一夜抢救,老人转危为安。

  早晨,又发生了三四次震感明显的余震。到营盘村已经第六天了,这样大大小小的余震队员们已经历了数不清多少回了,大家已能从容应对。

   太阳照常升起,才一早,卫生院门前又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村民,队员们又投入到繁忙的为乡民诊治的工作中。

救援日记(六)

  8月9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进驻地震重灾区营盘村的第六天。截至9日下午16时,共诊治患者135名,其中腹泻患者6名(重症2名),发热患者4名,静脉输液22名,转诊1名。

   昨夜抢救的那位因腹泻而脱水休克的老人已经稳定好转了,夜里未再有腹泻,但仍因悲伤不愿意吃东西。队员们为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后继续为他进行治疗。量血压、输液、倒开水,嘱其儿子为老人擦浴,交代饮食卫生的注意事项。

    续几天的道路阻塞,有的村民已无东西可吃。一名三四岁小孩饿得直哭,孙副院长赶忙拿出一碗方便面,并泡好给他。

队员们继续克服着不时发生的余震和白天炎热的天气,继续为灾区人民进行卫生医疗服务.....

救援日记(七)

   8月10日,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应急医疗队进驻地震重灾区营盘村的第七天。截止当日16时许,医疗队共诊治患者105名,其中腹泻患者5名,发热患者1名,静脉输液15名,重伤1名,转诊1名。

   经历昨夜几阵阵雨,白天又是炎热难当的天气。上午才七点多,就有村民前来就诊了。前来就诊的伤患多为伤口换药、拆线的病患,还有大部分因感冒、关节疼痛或其它既往疾病前来取药的患者。队员们忙碌而有序地为患者进行诊治,不一会儿汗就侵湿了贴身的衣服。

因搭起了诊疗帐篷,诊治环境得到了改善,不用再在露天接受诊治了,卫生条件也好了许多,物品摆放也有序了许多,一切显得井然有条。

   这里的村民为表达他们对应急医疗队的感谢之情,给医疗队送来他们自己种的蔬菜,还有腊肉。今天又给医疗队送来了新鲜玉米,吃着香甜的煮玉米,队员们都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救援日记(八)

   8月11日,天还没亮,雨就下了起来,队员们被打在帐篷上密集的滴滴答答的雨声惊醒,连忙起来把放在外面的东西收进帐篷。河水又上涨了不少,水流更急了。

   雨一直下,但仍有村民前来就诊,较前几天相比,人数已有明显减少。医疗队驻地对面的青山被云雾笼罩,安静葱珑,默默地注视着雨中的村庄。出行的村民也减少了,沿路的帐篷也显得越发的鲜亮。

   队员们依然坚守岗位,热情地为村民服务着。临时搭建的诊疗帐篷蓬顶一会儿就积起了雨水,由于卫生院前的小院地面是个微微的斜坡,雨水从外面流了进来,帐篷里的地面已部分浸湿了,前来输液的村民就在帐篷里坐着输液,不时地还有前来就诊取药的村民,有因在倒塌的房屋挖取物品的村民受伤,队员们为他们进行了清创缝合,并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

   雾霾越来越深,雨还在下……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