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南岸的绿色风采——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在江苏省北部盐城与连云港交界处,有一条被称为“苏北黄浦江”的入海潮汐河流—灌河,它水量丰富,河道宽阔,河口外宽内狭,入海口呈喇叭形。每当潮起潮落形成的轰鸣之声声震数里之外,而地处河口的“响水”因此得名。

如今,这条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涛声依旧,然而,地处灌河南岸的响水,却已在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中一跃成为盐城“北抬头”的重要增长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就是黄海浪卷、灌河涛涌在盐城“北大门”呈现出的一片绿色风采。
不久前,记者走进了这个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的江苏省盐化工特色产业园—响水生态化工园区。
江苏唯一的盐化工特色产业园区
走进响水生态化工园区,一个个在化工领域耳熟能详的名字,从沿路的厂房大门跃入我们的眼帘:裕廊石化、联化科技、大和氯碱、天容股份、新宇环保、恒利达科技、华旭药业……
园区党工委书记朱从国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创立于2002年6月,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从园区创建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和氯碱为龙头的盐化工、裕廊石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园区现有各类企业65个,其中上市企业6家,占盐城的半壁江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

朱从国还介绍道,“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是江苏省唯一化工类科技园区,先后荣获‘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中国盐化工(响水)特色产业园’、‘国家火炬响水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是苏北第一家取得环保许可的化工园区”。
以高定位、以快争先、以特取胜,建设盐化工特色产业园,致力打造省内规模最大、国内一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这是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园区的裕廊化工,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丙烯酸生产基地;联化科技、大和氯碱、之江化工、大明科技等10多个项目,撑起了园区的“龙骨”。它们跳出国门,越洋过海,与世界500强“牵手”,与跨国公司“结亲”,与行业十强“联姻”,成为响水化工园区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石。
据统计,2012年度,园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77.9亿元,工业增加值41.97亿元,固定资产投入37.73亿元,自营出口总额3.2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150万美元,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1588.22元,连续5年在盐城市开发区考核中位居前列。
安全环保,时刻绷紧的弦
众所周知,园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特有的发展理念。但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这样,以盐化工特色产业独树一帜,创建盐化工特色产业园、国家火炬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不仅在江苏省首开先河,即使放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然而,化工特色定位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创建之始,安全和环保就是园区发展壮大过程中最为敏感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朱从国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仁不让。

安全,始终是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全区上下时刻绷紧着的一根主弦。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目标,多措并举,织牢“安全防护网”。园区分别落实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分管负责人、车间、班组、科室、员工的各类责任制,实行设备(设施)挂牌运行,明确运行责任人、检修责任人、各类操作规程,大、中、小修理计划以及设备(设施)淘汰、更新计划。在操作工管理方面,逐企检查操作工遵章守纪情况、按规程作业、领料、投料、控制情况,对“三违”、“三超”、“四岗”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在安全设施方面,强化对各类设备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特种设备附件、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检测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在操作规程方面,严查操作规程的修订、完善及与作业标准的匹配情况和操作工的掌握、熟练程度 。
“安全环保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县上下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有力,千万不可以松懈轻视。”响水县委书记马俊健每次深入响水生态化工园区调研工作时必提“安全”、“环保”,并一再警示“安全、环保”的底线,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触及,更不能逾越。每逢重大节日和特殊时段,县长崔爱国还亲自带队深入园区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对于化工园区来说,如何做好环保工作是一个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多年来,环保始终是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坚守的“生命线”。该区严守底线,从零开始,对园区内所有企业进行环保问题专项整治。园区与安监、环保等部门密切合作、多方联动,一线指挥、协同配合,强势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园区已实施六大类22项工程,突出做好生态循环、生态防护、生态环保、生态景观等工程,达到“工业共生、生产高效、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和谐统一;完善出台企业形象提升实施方案,并与各企业签订了形象提升责任状,督促企业对围墙、厂房、办公区域等统一“着装”;实施经三路和中央隔离带、纬六路等道路绿化工程补植,新增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新栽新丰河两侧常绿高杆女贞成片林120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35亩;完成成片造林补植800亩、完善农田林网2000亩、绿色通道5公里、四旁植树7.5万株,绿化覆盖率增加2.5%;同时,重点打造沙荡新村,栽植各类常绿苗木2500余株、新增公共绿地3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原来的20%增加到36%,该区也因此成为苏北第一家取得环保许可的省级化工园区。
近年来,响水紧紧围绕“十二五”主题主线,实施“以工强县、沿海开发、城乡统筹、创新驱动、生态立县”五大战略,推进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开展“问计于民、推进发展”人民意见征集活动,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全县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巩固发展了政通人和、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招商选资,树起“绿色”的旗帜
“硬环境登台阶、软环境上水平、大环境出形象、生态园创特色。”在响水生态化工园区,这绝不仅仅是宣传的口号。园区冠上“生态”二字,整整用了10年时间,但要维护“生态”这个金字招牌,一步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化工园区,是环境评估的重点,往往也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但他们却偏不信邪,园区人认为,只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化工园区同样可以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园区创建之初,便把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以产业链为纽带,牢固确立特色产业理念,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产业招商向产业链招商、产业链招商向产业园招商”的转变。

近年来,园区始终坚持集约经营,大力推行招商选资,在项目准入方面,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不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把有限的环境容量用在符合园区规划的优势产业上,做到“四个绝不”:即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绝不以放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选资的优惠条件;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绝不产生新的污染源,确保环保不欠新账。在项目准入条件上,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对所有进区企业严格审批,坚持 “四个禁止”: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禁止入区;凡“三废”处理不规范,环保治理不达标的项目禁止入区;凡属高危化工项目禁止入区;凡投资低于1个亿,不能实施“三同时”项目的禁止入区。对于拟上新项目,进一步提升门槛,建立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在项目洽谈阶段,聘请专家参与进行“四项审核”:新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达1亿元以上;是否符合国家、地方环保政策和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是否属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项目,生产工艺是否稳定安全。凡有一项审核不符合的,在洽谈时就坚决予以否定。同时,坚持把加强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抓手,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县部署要求,把污染减排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执行产业政策,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坚决淘汰排污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落后产能,督促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现环境优化增长,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链项目留足环境空间。
另一方面,园区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推进市“千百十工程”和县“123工程”,力促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首先重抓技改扩能,围绕“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的目标,鼓励发展快、质态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技改扩能。其次,重抓兼并重组,实施“小企业提档升级”工程,对销售低、纳税少的企业逐一过堂,鼓励产业相同、产品相近的企业加快重组,抱团出击,开辟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中小企业,实现盘存量、拓增量、扩总量,增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重抓上市融资,加快天容股份、大和氯碱、大明化工等企业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公司安诺其兼并永庆化工,新安洲药业捆绑上市服务工作,力争年内再培育新三板企业2家。
实践证明,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坚守安全环保底线、突出招商选资主线,筑牢科学发展防线,不但没有影响招商选资,反而引来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产业“特色”,而且在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上,树起了一面“绿色”的旗帜。